本篤十六世的公開信

本篤十六世的公開信

古德明

梵蒂岡香港主教陳日君明年一月就到退休年齡。他上書教皇本篤十六世,力請覓賢才繼任;教皇的回答,是擢升他做樞機主教,沒有退休期限。那一紙冊封書,也公開回答了中共,回答了香港警方,回答了李海龍之類所謂天主教神父。
陳日君曾經奔走呼號,反對香港二十三條防民之口法案,中共不滿,向梵蒂岡傳話,指摘陳日君言行不利雙方關係。中共一定以為,梵蒂岡為求和他們建交,會不惜撤換香港主教。
陳日君又曾經抨擊香港警方拘捕韓國農民的手段。警務督察協會以及員佐級協會抓住機會,也致函梵蒂岡告陳日君一狀。督察協會主席廖潔明強調:「我們絕對不是要奉承上司。」員佐級協會主席劉錦華則欣然宣布:「陳日君看來心懷不忿。」
而陳日君團結香港民主力量否決曾蔭權政府的民主倒退方案,更招天主教內部識時務者痛斥。

聖安多尼堂主任司鐸李海龍說:「神職人員應事奉天主,不應參與政治。」不過,李海龍其實很會談政治:「有些人是漢奸,不知道愛甚麼國。所以目前香港不應普選。陳主教在位,會阻礙中梵溝通。」他說專心事天主,但口中之國不是天國。是中共之國。
本篤十六世給李海龍、香港警方以至中共的回答,使人想起南宋初年李綱的故事。當時金兵俘虜徽、欽二帝北去,高宗皇帝即位,下詔拜抗金志士李綱為相,要他馬上赴京。中丞顏歧五次上奏反對,認為應罷黜李綱,擢升阿順金邦的張邦昌:「張邦昌為金人所喜,雖已為三公、郡王,宜更加同平章事,增重其禮;李綱為金人所惡,雖已命相,宜及其未至罷之。」高宗徐徐回答說:「如朕之立,恐亦非金人所喜。」顏歧語塞而退,後來更遭貶謫(《宋史.李綱傳》)。高宗沒有因中金關係,棄李綱而取張邦昌;本篤十六世更不會因北京梵蒂岡關係,棄陳日君而取李海龍。
唐朝敬宗皇帝也曾召賢臣裴度入京為相,權姦李逢吉大驚。有個朝士張權輿要奉承李逢吉,就作童謠在民間傳播,暗示裴度有意篡位:「非衣小兒坦其腹,天上有口被驅逐。」但敬宗看透了張權輿用心,他的讒言蜚語終於不能得逞。(《新唐書.裴度傳》)。
今天,新香港不少張權輿。他們不參與政治。他們不是要奉承上司。但他們深得中共青睞上司欣賞。
我對本篤十六世沒有認識,只是看他任用陳日君,就可以明白他為甚麼獲天下愛戴。古人說「欲知其人,觀其所使」。假如你不相信,請看看中共所使的幹部,所使的香港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