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批:通訊事務管理局 有所為 有所不為 - 孫柏文

蘋果批:通訊事務管理局 有所為 有所不為 - 孫柏文

一九九五年三月三日,Yahoo!這間今天市值四百五十億美元(約三千四百九十億港元)的互聯網公司剛剛成立了一天,可是這天香港政府的一次搜捕行動,卻為香港新經濟前途的發展畫上了句號。這一天是香港新經濟的黑色星期五。
雖然當時已經有少數電腦發燒友開始研究互聯網是甚麼一回事,世界上甚至還未有互聯網服務供應商這個概念。這一天,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探員連同電訊管理局職員,在事前沒有通知或警告的情況下,搜查七間公司辦公室並充公有關的電腦器材。估計這次行動令一萬名互聯網用戶無法上網。
當時電訊管理局聲稱,這次搜捕是為了調查「有關電腦黑客活動的商業罪案」。最耐人尋味的是,在警方的搜查令以及之後的檢控過程當中,完全沒有再提及有關黑客的問題,可是卻有八名人士因「無牌經營電訊服務」被拘留問話。事實上,電訊管理局在同年的一月十九日曾去信這些服務商,表示將會對牌照事宜發出指引,可是另一方面市場上兩家持牌服務商,亦曾公開表示會向電訊管理局施壓。究竟這次搜捕,是行政上的溝通問題,還是政府被人利用為打擊對手的工具呢?究竟上網收電郵對社會構成多大的危害,要勞師動眾地進行大規模的搜捕呢?
自命對一切完全掌握的官僚,也有他們不了解的事。一般人面對不明白的事,會去嘗試了解學習,可是自高自大的官僚卻會循另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思維去處理未知的事,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去設立各種關卡障礙,美其名是製造一個有秩序的環境,實質只是為了保護他們的權力,要市場聽命於他們。可惜,官僚所不知道的是,這些種種行政權力,其實也被市場中最財雄勢大的財團利用,不但削弱市場中的競爭,更重要是令到消費者得不到最好最多的選擇。

雖然電訊管理局經常自詡引入電訊業競爭的功勞,可是仔細一點看歷史便不難發覺這官僚扼殺競爭同樣罪孽深重。香港電訊市場被少數財團壟斷的市場,最大原因是出於電訊管理局官僚僵化的發牌制度。電訊管理局的技術官僚甘心為財團服務,以發牌作為財團打擊對手的工具。
今次工商及科技局建議改組現有的所謂監管架構,成立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政策制訂者最重要的考慮,並非自大地去構想甚麼偉大的監管方案,而是避免再為既得利益者服務,想辦法去為市場競爭帶來正面影響。事實上,香港有不少新技術和服務,因為正面威脅着既得利益者的業務被拒諸香港之外,最佳的例子就有第三代流動電訊商(3G)游說政府禁制市民引入WiMAX技巧。
通訊事務管理局另一個重點,是要放棄過往那種規管資訊內容的思維。官僚亦必須明白,監管機構在互聯網世界幾乎無可能對資訊作出任何規管。事實上,香港的監管機構又如何監管境外的資訊供應者的內容?政府倒不如面對現實,接受EOIP(EverythingoverInternetProtocol)的路向,由市場去主導香港電訊業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