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衞生署委託城市大學抽查一千多名幼兒園及小學學童,發現約百分之四至五有語言障礙,嚴重者會將「媽媽買糖糖畀明明」讀成「媽媽買明明畀糖糖」,單字讀音如「手」、「豆」及「狗」亦會混淆。研究的學者指與本港推行兩文三語教育政策有關。有言語治療師則推算多達六萬名十二歲或以下港童有不同程度語障。
衞生署已有一套針對六歲或以下學前兒童的評估言語障礙機制,為及早識別六至十二歲的學齡兒童,該署與城大於○二年斥資約五百萬元委託城大開發了全球首個測試學齡兒童粵語口語的評估工具,當中包括「香港兒童口語(粵語)能力量表」(簡稱HKCOLAS)。
讀簡單詞彙有困難
負責研究的城大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鄒嘉彥表示,量表包含六個語言範疇,如粵語語法、詞彙表達、詞義關係、詞語釋義、篇章理解和故事重述。有語障的學童,會將「媽媽買糖糖畀明明」讀成「媽媽買明明畀糖糖」,甚至連讀出簡單詞彙如「手」、「豆」及「狗」亦有困難,要複述故事時又詞不達意。城大於○四年底在全港學校以上述量表抽查了一千一百二十名學童,結果發現約百分之四至五受訪者有語言障礙。他指本港的兒童一般在家中說粵語,上學後卻學習另一套書面語,加上本港兩文三語的教育政策,要學習英語和普通話,令部份兒童難以適應。
轉介到衞生署治療
衞生署副署長梁挺雄指,○三年有一千五百七十六宗十二歲或以下的學童因發音及語言遲緩等問題,被轉介到衞生署治療,至去年數字上升至一千六百五十宗,有上升趨勢。由於語障會影響兒童的自信、學業、社交,若及早識別及跟進治療,能幫助他們的長遠發展。
私人執業的言語治療師朱嘉麗補充指,部份家有外傭的孩子,亦會因語言混亂而出現語障,只要及早指正,情況可大為改善。她又說本港的語障學童數字一定不會低於外國,只是粵語的評估工具發展不久,相信有關個案在十二歲或以下的學童中,可能達五、六萬人,百分比與外國相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