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熱片《慕尼黑》《ParadiseNow》被批<br>奧斯卡掀以巴爭議

大熱片《慕尼黑》《ParadiseNow》被批
奧斯卡掀以巴爭議

奧斯卡頒獎禮將在美西時間周日舉行,今年兩部熱門電影《慕尼黑》和《ParadiseNow》(港譯《立見天國》),不約而同都是以中東衝突為主題,將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恩仇和爭議帶到荷李活,兩部電影的主旨都是宣揚和平,但不少人對它們宣揚和平的手法有異議。

史提芬史匹堡(StevenSpielberg)執導的《慕尼黑》,故事是說巴勒斯坦激進組織「黑色九月」一九七二年襲擊德國慕尼黑奧運會、殺死十一名以色列運動員和教練後,以色列派人追殺「黑色九月」成員,殺手內心卻充滿掙扎,獲最佳電影等五項提名。

被指為巴人極端分子辯護

有些人批評,《慕尼黑》有為巴人極端分子辯護之嫌。曾參與中東和談、現為美國華盛頓近東政策研究所訪問學人的以色列准將赫爾佐克(MikeHerzog)卻認為,《慕尼黑》提出了正確的問題,像「不經審訊就奪人命,是否道德,是否有效?」,「這能否達成制止恐怖主義的目標?」,任何開放社會都不應避而不談這些問題。
但他指《慕尼黑》搞錯了追殺行動的原意,當時的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Mossad)主管扎米爾(ZviZamir)說過,行動是為了先發制人,以免「黑色九月」再施襲,而不是電影所說的為了報復。他強調,達成和平的條件不能搞錯,有時衝突可透過談判解決,但有時「你要先打倒恐怖分子,才會創造談判解決的條件」。
首部獲奧斯卡提名的巴勒斯坦電影《ParadiseNow》,則從巴人角度看問題,故事說約旦河西岸城鎮納布盧斯(Nablus)兩名機械技師被選做人肉炸彈,襲擊以色列特拉維夫(TelAviv)的不歸路波折重重,兩人漸生疑惑恐懼,一人完成任務,另一人中途退縮。

人肉彈死者遺屬促禁參選

《ParadiseNow》獲提名最佳外語電影,兒子剛好在三年前三月五日死於人肉炸彈襲擊的以色列人祖以,卻收集了二萬個簽名,要求禁止該片參選,指該片「極度危險」,旨在將自殺式襲擊合理化。
美國紐約大學的電影史學家斯洛克姆(DavidSlocum)則認為,《ParadiseNow》有力地刻劃了巴人在以色列佔領下非人化和充滿挫敗感的生活,對了解巴勒斯坦局勢很重要,西方的主流討論卻很少討論這問題。喬治敦大學的社會學家迪迪奧(BillDaddio)亦指,該片點出了人肉炸彈施襲是想為同胞出頭的「事實」。
靠人肉炸彈襲擊搞政治的哈馬斯,最近剛在巴勒斯坦議會選舉大勝。斯洛克姆和迪迪奧都認為,《慕尼黑》和《ParadiseNow》這時正好鼓勵大家豐富對於政治暴力的討論。 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