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某個時裝表演進行中,站在觀眾後面欣賞同行作品途中,聽到這樣的兩個人對話;話說背景音樂為Pachelbel的CanonInD,他們這樣說:「鄧達智都用過啦,咁俗㗎!」
是因為在下用過而令樂章變俗?還是因為在下在沒有任何人用之前已首先在FashionShow中採用,以令後來用者全皆變俗?
還好對話的人連樂章本身的名字及作曲人仍未噏得清楚,時為1988年,距今快二十年了;如果換作韓片成風《我的野蠻女友》及《假如愛有天意》之後則更尷尬了,二片均有令人感動以該樂章作配樂的流淚位。
還好,粵語長片年代,Canon仍未成為流行古典樂章;它的流行在原作者Pachelbel去世之後的262年,由J.F.Paillard指揮,他的室樂團演奏版本風行一時,八十年代羅拔烈福曾執導演筒拍攝《OrdinaryPeople》用作配樂,感動了環球觀眾潸然淚下始被「發現」成為催淚「聖手」。Handel的Largo,Barber的Adagio,Saint-Saens的TheSwan,莫扎特的長笛Adagio,Mascagni的Intermezzo……在粵語長片中紛紛出場,甚至錯誤出場,例如大喜慶的婚禮場面卻配以Faur?漲w魂曲;文化水平未足的當年製片,卻留給我們不少後來透過電視普及的粵語長片時間古典音樂哀傷慢板的欣賞訓練。唯獨JohannPachelbel的CanonInD,出土較遲避過粵語長片時期的濫用。
明天,剛好便是德國巴洛克音樂大師死後三百年生忌;一群Fans,如陸離、羅乃新等等早已奔走商量如何「做點事」。Pachelbel留下的宗教樂章不少,但感人至深的CanonInD卻塵封了兩百多年於1920年代才被發現,首次錄音為四十年代,而廣為流傳則為前面說的J.F.Pailard1968年錄音版本。在下偶然聽到如此流水行雲只應天上有的美麗樂章,為七十年代中在加拿大唸中學的圖書館。
聽至入心入肺則為八十年代仍在倫敦唸設計的年月,經常夜蒲Troubadour咖啡店,當年木質店子堆滿來自歐洲各地的學生,背景播放獨沽古典音樂,對着荏蒻燭光,一杯二十五便士熱可可,聽着朋友們異國情調的意大利語,德語法語或西班牙語,三年內不知多少個夜晚也數不清聽了多少回多少個版本的Canon;夜闌人靜,猛回頭,人面已然漸濛,但燭火與樂聲依然明亮,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