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很快填飽肚子,又沒有任何特別主意,很多香港人都會走進「茶餐廳」。奶茶、蛋撻、菠蘿油、生滾粥、燒味、炒丁、煲仔飯或例湯……應有盡有,不應有,也盡有。你不愛想:有麥嘜也喜歡的快餐、常餐與特餐;愛自己想的:放下餐牌,再刁鑽的主意都能辦到。跟友人晚餐就曾叫出「牛雜麵改出前一丁餐飲轉生力」,還要是兩個餐飲一起轉一支大啤。看起來是一個簡單的「柯打」,但背後需要的營運管理,卻厲害得很,如前線服務員落單的彈性與權限之控制、生產部門之間的協調等(註:牛雜跟負責丁麵的水吧一般是分開的)。
論市場策略,「茶餐廳」成功地創造了一個通用品牌的奇迹,不管在前面加上任何一個「X記」的招牌,消費者都會覺得能夠獲取相同的產品、相同的滿足感。今天,在香港或外國唐人街的茶餐廳用餐的,都有很多是外國人或香港以外的中國人;在國內,有不少創業者利用連鎖茶餐廳找到他們第一桶金的同時,也把香港這個獨特文化產物,帶到各大城市。說老實,這樣的商業與文化結合滲透,比飛龍標誌,更能把香港介紹給其他地方的人。但筆者覺得茶餐廳的發展潛力,應該遠遠不止於此。例如,在其他地方發展時,它應該利用本身的多元化特質,結合當地風味或材料而延伸產品,以吸納新消費群體。
凍飲加兩蚊
「茶餐廳」代表了香港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份,也同時代表了香港人的一些特質──靈活、高效率、實在、中西融和與創新多變。相信這些特質也是我們在其他各行各業,賴以成功的關鍵要素。可是到了今天,又是我們這個「香港茶餐廳」要增值求變的時候了,無論是走向世界、或是闖進內地,政府跟企業都應好好想一下跟中國內地進一步融合後,我們新的定位與價值。要不然,到最後,食肆只會剩下「水煮魚」和「涮羊肉」。
筆者對於「凍飲加兩蚊」的策略最為佩服,炎炎夏日,食客惟有乖乖就範,而一杯簡單的飲品,便成功增值兩塊。
魏華星
市場策略
www.30sGrou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