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閣下是本欄的長期讀者,可能亦曾看過筆者早年在本欄講述美國股市的1月效應(JanuaryEffect)及1月寒暑表(JanuaryBarometer)。簡單來講,一月效應是指美國股市經常在每年的一月份,有一短暫升浪,當中以二三線股的表現較佳。
至於一月寒暑表則是指,假若美國股市在一月份是上升的,則讓年美股頗大機會也是上升,以S&P500指數計算,美國股市在本年1月是上升的,以此推測,則今年美股全年是上升的機會也頗高。
「一月效應」及「一月寒暑表」是歐美投資市場頗為歷史悠久的投資理論及現象,意想不到的是,近期歐美的經濟專家亦開始研究中國股市是否也有「ChineseNewYearEffect」,即中國農曆新年效應。
這可能是近年中國的經濟日漸強大,在國際舞台舉足輕重而內地股市亦漸受歐美投資者關注所致。據報道,在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已有研究內地股市的「農曆新年效應」,並有頗大的發現。
據IMF研究所得,假若投資者在每年農曆新年的月份(西曆)入市(註:今年便是2月份),而在該月底沽貨離場(即在農曆新年的月份之首日入市,並在月底沽貨),在IMF觀察的12年內,投資者以此策略投資A股,其回報高達138%!但假若閣下只呆呆地「揸足」12年,則回報僅得29%(註:以上海A股指數計算)。
另一方面,據IMF的研究,在這12年間,若投資者在農曆新年假期後,即復市的首日入市,並一直持貨至同年6月,則其回報更厲害,高達472%!
上半年表現勝下半年
更重要的是,該研究報告顯示,國內股市在下半年的表現,大都不及上半年。假若此情況持續,則投資內地股市的朋友,便可能要考慮獲利回吐時機了。此外,近期內地股市對本港的國企股漸有較大的影響,這會否亦暗示,國企股在下半年相對較弱?尤其農曆年的月份之後,今年(即2月份之後)表現相對較平淡。
該IMF的研究報告名為:「SeasonalitiesinChina'sStockMarkets:Culturalorstructual」,該報告的原意是研究在「文化上」及「結構上」何者對內地股市影響較大,但歐美市場好像更關注捕捉入市的時刻,相信是作者始料不及。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譚紹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