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訪問:興達劉錦蘭的八年抗戰

人物訪問:興達劉錦蘭的八年抗戰

「當時可說『騎虎難下』,只能往前走,否則對不起社會、對不起家人。」

街上滿是內地遊客,與你擦身而過的,或許其貌不揚,但說不定是國內獨當一面的企業家。日前一個中午,記者便有緣在本港跟人稱「中國鋼簾線大王」的劉錦蘭閒談,細聽他如何從一個普通的鄉鎮幹部,成為今天年銷售逾億元企業的掌舵人。
來自江蘇戴南鎮的劉錦蘭,現為興達國際主席,該公司是國內最大的子午線輪胎鋼簾線供應商,內地五大子午線輪胎生產商,都是採用它研製的鋼簾線。但對一般人來說,「子午線輪胎鋼簾線」不但拗口,而且陌生。

企業要強 需高科技

簡單來說,這物料是一種表面電鍍的特殊鋼絲繩,用以鞏固「子午線輪胎」,作其骨架;而「子午線輪胎」是現今愈來愈流行的車胎一種。
不難推想,過去十年中國汽車產量高速增長,興達自然成為得益者。他表示,興達的前身原是發電廠,70至80年代,他曾在此擔任廠長;直至90年代初,劉錦蘭已獨具慧眼,預見企業要做大做強,必須找一門科技含量高的項目,故成立專製鋼簾線的興達。
為何看上鋼簾線,找緊此機遇?「當時中國政府推行五年計劃,鋼簾線正好是其一發展項目;初時我們不知道它的難度,原來資金要求很高,而且找不到人才,遇上很大困難。」他從92年至千禧年期間,為了達致標準,研製出優質的鋼簾線,興達投下了數億多元人民幣。

前無經驗 專家跑掉

八年時間,說來不短,何以堅持下去?劉錦蘭笑言:「起初根本不知道要花這麼多錢,若知道肯定不幹,當時可說『騎虎難下』,只能往前走,否則對不起社會、對不起家人。」
聽來輕鬆,但相信成功靠「七分努力,三分運氣」的劉錦蘭,創業過程中遇上的困境、付出的努力,旁人或會側目。他說,最困難的時期在92至93年,因生產出來的產品都不合格,每天虧損10萬元人民幣;於是請來全國專才,但即使從事這行30年的專家都跑掉,因為研製不易斷、高穩定性的鋼簾線,興達是國內首家,沒前人經驗。

測試8000次 查找問題

往後幾年,信念堅定的劉錦蘭只好拚命幹,帶領全廠員工,進行了8000多次測試,最終發現問題出在設備上。96年,興達引進外國設備,並培養自家的專業人才;堅持至2000年才「守得雲開見月明」,適逢內地汽車輪胎需求驟增,該公司終於錄得盈利。雖然當年賺多少,劉錦蘭未有直接回應,但透露該年產量較前增加超過90%;而據新華網報道,興達03年的銷售收入達到15億元。
衝出神州,是許多國內企業的期許,相信興達亦不例外;事實上,興達生產的鋼簾線,不僅內銷,現已出口海外,包括南美洲、加拿大、泰國及台灣等;更有報道指,該公司醞釀在本港上市,預期今年內成事。
記者:袁國守

興達的總部及生產基地位於江蘇興化市,員工約5000名,是中國最大的子午線輪胎鋼簾線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