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城市,人人都愛吃麵包,麵包師傅的技藝特別高強,每走進路旁的麵包店,盡是各種各類的美味款式。今天挑選牛角包,明天可揀豬仔包,要是這間店的口味不合,路上的選擇還多的是。
可是城主聽信官僚進言,既然大眾都要吃麵包,倒不如成立一個「麵包統籌局」,由官僚統一監管麵包的生產過程,自以為確保到麵包的質素。
但當龐大的麵包統籌局官僚隊伍進駐每間小店,麵粉的成份要管,餡料的配份要管,烘焗的時間又管,連陳列的位置也要管。
麵包師傅疲於應付官僚苛求,精製麵包的熱情消去了,積累的生產技藝無從發揮。人們還是需要吃麵包,只得對着生硬無味的官僚產品一臉無奈。
如果麵包是生命所需的食糧,教育就是城市存續的依歸。今天香港教育制度的根本問題,不是欠缺熱誠用心的麵包師傅,而是人們誤信由官僚按刻板繩規,是可以製作質素一流,適合不同口味需要的麵包。
昨天教統局局長李國章公布一籃子措施,回應早前教統界大遊行的訴求,增二千八百個教席,涉十七億六千萬元。但把教師壓力的問題,約化為職業前途不穩和校內行政複雜,是迴避大政府在教育各環各節的全面干預,才是教改無色,學生無望的真正來源。
教師從沒抱怨管教頑皮學生要耗盡精力,卻在面對種種官僚需索中磨滅心志。
有學校為了應付教統局的校外評核,全校教員花上整年光陰,墮落於排山倒海的文件、數據和分析之中。教統局一天不承認自己才是教育制度的最大阻力,就如周處除三害的故事一樣,殺了老虎蛟龍,人們還不可能有安寧的好日子過。
增加教席無疑是紓緩眼前洶湧的民情,但不從體制上審視香港教育的困局,周處非但不會改過自身,還滿以為已為民除害,繼續橫行霸道。
朝向學券制,錢隨學生走,政府按學校的收生人數計算資助金額,受歡迎的學校將有更多資源,被摒棄的會自然淘汰。這樣釋放教育界的自主力量,還家長和學生的選擇權,徹底消除官僚干預,由市場定律推展教育質素提升,始能夠還我們一個自由的教育體制。
學券制的要義在於選擇,家長和學生可以按個人期望選擇學校,學校可以按辦學理念選擇不同定位。社會不用供養龐大官僚去「監管」學校,市場競爭自然讓學校力爭上游。
有人會疑問學券制不是大大增加教師的職業危機和壓力?但情況將會恰恰相反,若留意由市場主導的私營補習機構,具吸引力的教員收入是水漲船高。
美國推行學券制的經驗告訴我們,學校為了留住熱誠盡責的教師,分花紅,高福利是普遍的發展。而最重要的是,政府不用費神「設計」無謂的教育改革,就交由辦學者站在最前線不斷修正學校運作,作出切身實效的判斷提升教學質素。遠在天邊的官僚不用遙控學校,省下來的政府開支大可直接投放到學生身上。
沒有美味麵包,還可退而求其次,吃一回白飯意粉。香港的教育一天還由官僚操統,我們的下一代還有甚麼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