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德國慕尼黑奧運會發生舉世震驚的以色列運動員被巴勒斯坦武裝份子挾持事件。恐佈份子要求以色列釋放被扣在獄的巴勒斯坦人,但以色列態度強硬,談判沒有進展。德國軍方展開拯救行動,但計劃失敗,十二名人質在武裝份子與德國軍方的鎗戰中死亡,武裝份子亦遭射殺。
慕尼黑事件,以巴衝突,911襲擊,二次大戰期間猶太人被送入集中營大量屠殺。近代史上遠遠近近的悲劇對大部份的香港人來說比歷史更遙遠,但我相信對身為導演,身為猶太人的史提芬史匹堡來講是每日每夜的噩夢。
眾所周知史匹堡是一個十分出色的商業導演,但作為一個出名的猶太人導演總有一些民族重任在身在心。1993年的《舒特拉的名單》為他帶來日思夜念的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座。史匹堡上年再度出擊,拍攝題材上更加敏感的《慕尼黑》。在技術層面上對《慕尼黑》進行討論的影評波波已看過很多,所以反而有興趣探討一下史匹堡的心態。
但《舒特拉的名單》與《慕尼黑》不同,二次大戰猶太人被屠殺事件已經結束,德國亦已作出道歉,歷史的角度上已有一個對錯的定論。導演可以盡情發揮。但慕尼黑事件只是整個以巴衝突的零星一角,《慕尼黑》在劇本上的選材又極容易成為一個鐵金剛式的娛樂片。所以史匹堡可以發揮的空間其實很侷限,再加上他身為猶太人的身份更造成一個很大的包袱。所以我覺得能夠完成已經是勇氣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