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服務公司早前宣布未來會將H股納入恒指成份股之內,消息公布後,立時掀起一場尋寶遊戲。然除了變動帶來賺錢的機會外,恒指成份股收納H股又會為港股帶來甚麼樣的影響呢?很多投資者似乎並未深思。
不少人認為更換成份股並不困難,實不應該讓幾隻大股過度左右恒指之變化,而堅持只有33隻成份股更是毫不合理,應該增加多成份股。這個說法表面看似合理,但卻流於表面。
首先,一個市場指數主要是反映該國家或城市的經濟狀況,對於有關經濟影響較大的環節,自然有較多企業被列為成份股,但指數的比重必然較大,以香港為例,銀行及地產股便一直是主要成份股。其次,指數成份股及相關期指要為投資者(特別是國際投資者)提供方便,很多基金及機構投資者為了快速入市或離市,都只會集中買賣佔指數比重最大的少數股份及進行對沖活動,故一般市場指數之成份股都不會很多,恒指如是,美股亦如是,杜指成份股比恒指更少,只有30隻。因此,斷不能以想當然的分析指恒指服務公司不合理或不切實際。
按部就班減少衝擊
現時不少支撐恒指大改革的人都有一個想法,就是H股於港股的比重愈來愈大,而香港經濟亦很大程度受國內經濟影響,故將個別H股納入恒指是合理而必要的。但正如前面所言,恒指應反映香港的經濟狀況,而非甚麼股票或經濟體系對香港股市或經濟之影響,故上述的理據並不恰當,要不然美國及日本企業在很久之前便應納入恒指成份股了。除非恒指不再代表特區的經濟狀況,而是涵蓋國內的一些地區,否則,從某個角度看,把H股納入恒指,其實是扭曲了恒指所代表的意義。
然這並不代表把個別H股納入恒指成份股之內並無其「技術上的實務好處」。港股這幾年的市值急速膨脹,其一原因是多間國內大型企業來港上市,且陸續到來的更多,恒指成份股佔總市值的比例面對縮減趨勢,這會導致一些技術性問題,包括指數變化反映整體大市變化之功能削弱,引入大型國企股作為恒指成份股,這種情況會得到一些改善。可是,在引入H股作為恒指成份股時,切記喧賓奪主,若有愈來愈多的大型H股包括在恒指之內,則恒指成為反映特區經濟的功能便會消失。此外,引入H股的步驟亦宜按部就班,先引入一些中型企業令恒指成份股的市值壯大,才考慮加入巨型股份,否則,恒指成份股之比重會出現突然的巨變,為港股帶來不必要的衝擊。
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