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通訊:土家燒餅

上海通訊:土家燒餅

有誰能想到,過了一個春節,上海灘一個才紅火了兩個月的事業,忽然就遭遇了瓶頸:這就是曾經風光八面的土家燒餅。
人行天橋上,雖然還有姑娘小夥捧着寫有「土家燒餅」或者是「土家掉渣燒餅」的牛皮袋,露出一截燒餅大吃特吃──可看外表,就不難判斷,他們是一群初來乍到的「新上海人」,從中更多透露出的,是一種趕時髦的心態。也是,當一種流行在社會底層散發開來,那它距離滅亡就真的不遠了。
土家燒餅,其實和湘西的土家族沒甚麼關係,據說是一安徽商人的傑作。早年,他在上海闖蕩,盯上了熱氣騰騰的饅頭,於是就做了一個品牌,叫做「巴比特饅頭」,居然轟動一時,幹掉了許多同行,以致有競爭對手出手傷人,把商人打得頭破血流。也許是這次的教訓讓他動了改行的念頭,四十多家「巴比特」,一夜間就成了「土家燒餅」。

來得火去得快

土家燒餅號稱中國的匹薩,內外兩層餡料,熟麵發製,烘烤出來香氣四溢,很容易勾起路人的食慾,兩塊錢的價格也算公道,加上一些都市時尚類媒體的炒作,很快就成了白領人士鍾愛的小食,那勢頭,一如當年的香辣蟹、小龍蝦和巴比特饅頭,年前年後馬路上的長隊,十有八九為的就是這塊土家燒餅。
可是,天氣一暖和,土家燒餅說敗就敗了,不要說是排長隊,就是原先幾個燒餅商家為「掉渣」兩字的商標權打官司,也不那麼熱切了。有人盤算着把土家燒餅帶去尚帶寒意的東北,希望能在那裏再火一把,也有人堅守本業,希望調整燒餅的餡料來進一步迎合上海人的口味。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上海人的流行來得火,去得也快,土家燒餅的命運,也就一兩個月的事情。這下,可苦了更多的跟風者,本指望借土家燒餅的東風,拿個三萬五萬做個小投資,可這下,跟炒股票、炒房產的差不多,還是孔夫子搬家──盡是書(輸)啊。
游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