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新藝術:退休無憂要及早籌謀

理財新藝術:退休無憂要及早籌謀

過去幾期,我們分析過不同市場在2006年的投資前景,但不論是創造事業抑或規劃人生,我們亦必須未雨綢繆,以便在一些不可逆轉的意外發生時,仍能立於不敗之地。懂得創造財富固然重要,但別忘記我們創造財富的最終目標,在於改善生活,因此,在努力實踐理財計劃時,我們應同時就此作出相應安排,包括醫療開支及退休生活保障。

根據醫管局統計資料,預期到2031年,男性及女性的平均壽命分別為82.3歲及87.8歲;而統計亦顯示,一個人畢生的醫療開支,超過一半是在人生中最後十年支付的,費用動輒數萬至數十萬不等。
隨着人口老化,政府的醫療開支不斷上升,醫管局連年錄得赤字。雖然當局已就僱員及僱主的醫療改革方案展開討論,但至今仍沒有任何具體方案,投資者在理財時,仍需為醫療開支作好準備。
現時一般醫療保障計劃大多以75歲為上限,但由於香港平均壽命不斷延長,這類計劃已不能滿足真正的需要,終身醫療保障計劃才是大眾所需。人均壽命愈來愈長,理想的醫療保險計劃,應能提供保障至100歲。

終身醫療不可缺

事實上,保障至100歲的保險計劃愈來愈受歡迎,其好處在於投保人士在年屆75歲時毋須重新投保,避免年老時投保,會因健康問題而不被接受。
大多數人都曉得自行計劃將來,希望自己尚有能力時供款,並盡量減低退休後的支出。為了切合實際需要,投資者應選擇有繳款限期的終身壽險。現時一些壽險計劃除了擁有保險成份(包括人壽和醫療保障)外,亦同時兼具儲蓄成份,投保人除了得到應有的保障,更可享有額外的投資回報。
舉個例子,投資者可選擇供款期為15年的保險計劃(例如由32歲供至46歲),其後不需再繳交保費,仍可享有各種醫療保障。這類保險計劃同時可享有投資獎賞,回報是根據個人總醫療賠償、保單續保率、市場狀況、投資前景、公司之投資回報及整體賠償率而釐定。

強積金未敷所需

除了醫療保障外,退休後的生活開支,亦需要有周全的考慮。政府雖然推行了強積金計劃,但大部份參與計劃的人士,退休後仍無法得到全面的退休保障。
香港人的平均退休年齡為55歲,假設每月的生活支出為港幣15000港元,如果要有足夠的生活費至85歲,所需退休金便超過500萬。
其中一個可行辦法,是購買退休保險產品。現時市面上提供的年金(Annuity)計劃,參與者只需在特定時限內(例如55歲或60歲退休前的15或20年)按協議供款,到期後,投保人士就可以像支取薪金般按月取回投入的資金,而支取的總額往往遠高於投入金額。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保險計劃均愈早開始愈「着數」,獲接受投保的機會不但更高,費用也相對廉宜;到退休後才考慮開展保險計劃,往往為時已晚。
醫療及生活支出,是退休後兩大主要開支,必須及早作出妥善安排,我們才可安享晚年。
荷蘭銀行「梵高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