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皇甫平為政改鳴鑼開道? - 盧峯

蘋論:皇甫平為政改鳴鑼開道? - 盧峯

對於有留意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人來說,皇甫平是個響噹噹的名字。一九九一年當中國經濟改革陷於停滯不前、當中國社會仍然一片肅殺之際,上海報章一連刊登了幾篇由皇甫平寫的文章,大力鼓吹中國應大膽繼續開放改革,不應因為國際形勢不利而退縮,更不應回到計劃經濟或政府控制經濟的老路。不久以後,已故中共元老鄧小平就透過「南巡」發表類似的意見、發表類似的看法,甚至說出了誰不改革誰就得下台這樣的重話;那時後大家才知道,皇甫平原本是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的號角手、是為鄧小平改革開放攻勢鳴鑼開道的人。
十五年後,皇甫平這個名字又在內地傳媒出現;這一回他在備受海內外注目的《財經》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改革不可動搖》的文章,認為市場化改革雖然拉闊了內地的貧富差距及城鄉差距、雖然令很多問題如生態惡化、貪污腐敗等浮現,但不應因此而質疑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反而應當推動改革進一步深化,特別是要改革不恰當運用權力、濫用權力、胡亂侵奪資源的行政管理體制及政府架構。
究竟皇甫平今次「重出江湖」是為某些中共高層出招,還是像他自己所說那樣,只是提出個人意見,仍要觀察一段時間才能確定,但他提出要繼續改革、要深化改革、要制約行政機關權力的說法其實跟不少中共元老如已故的任仲夷先生、李銳先生等相當接近,稍稍不同的是皇甫平在遣詞用語上比較小心,沒有直接用上政治改革、政制改革或輿論監督之類較敏感的字眼。

事實上,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經過多年的市場化改革,中國經濟無疑有了巨大的進步,中國社會的生產力無疑有了飛躍,但由於中國的專權政治體制、僵化的行政管理體制並沒有絲毫的改動,市場化經濟體系跟專權政治體制的矛盾變得愈來愈尖銳、市場化經濟體制跟僵化官僚行政體系的衝突變得愈來愈激烈,近年在各地出現的官民衝突、社會衝突及動盪正正是矛盾表面化的象徵。借用皇甫平的說法,人民在「端起碗吃肉」的溫飽問題解決後,開始「放下筷子罵娘」、開始注視到溫飽以外的種種不正之風、種種漏弊;於是他們開始「罵」土地被徵佔、「罵」教育醫療收費太高、「罵」貪官太多及司法腐敗、「罵」治安太亂安全無保障,「罵」資訊不透明不對稱、「罵」辦事不民主……等;各種各樣的官民矛盾及衝突便由此而激發。
更不幸的是,中國各級政府在面對這些「罵」聲、在面對這些不滿時不僅不肯及時檢討過時的政治體制、不僅不肯稍稍改善社會、輿論及人民監督政府的能力,反而動輒透過強制以至暴力的方式把人民的罵聲鎮壓下去、把人民的怨氣鎮壓下去,太石村血腥鎮壓村民事件、封殺互聯網要求政治改革的聲音、拘捕網上異見分子、強制敢言的《冰點》周刊停刊……等都反映了這種死抱專權政制、死抱僵硬政制的心態。要是這樣的心態不改、要是中國政府堅持專權體制不改,人民的罵聲只會愈來愈激烈、人民的怨氣只會不斷累積、人民的不滿只會不斷升溫;像太石村這樣的血案、像汕尾東洲村這樣的暴力鎮壓事件便陸續有來,並且將會愈來愈嚴重、愈來愈血腥,這對中國的開放改革前途是絕對沒有好處的。皇甫平或他所代表的一派人大概也看到這樣的危機,故此才提出深化改革的忠告,只是不知道這一回他的文章會否成為另一次大改革的號角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