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在中共中央宣傳部主導下,共青團中央書記處封殺了轄下《中國青年報》的《冰點》周刊,不但引起中宣部前部長朱厚澤、中組部前常務副部長李銳等十三名中共元老激烈反對,海外傳媒更猛烈炮轟臭名昭彰的中宣部,扼殺僅有的反腐敗輿論空間,令中國進入萬馬齊瘖的「冰點時期」。這次共青團內訌,不僅揭露極左勢力的回朝,也顯示「團派」幹部對前途的憂慮和躁動。
共青團中央只是打手
這場由中宣部導演的封殺《冰點》周刊鬧劇、醜聞,有很多可堪玩味之處。《冰點》周刊主編李大同、副主編盧躍剛向中紀委申訴時,把矛頭指向同屬「團派」的中宣部副部長吉炳軒,指他罔顧黨章黨紀,違憲違法。
但是,僅憑吉炳軒一人,能封殺在國內外擁有如此影響力的《冰點》嗎?當然不能,如果沒有中宣部長劉雲山,以及負責宣傳的政治局常委李長春,甚至中共總書記胡錦濤的首肯,這場鬧劇是無論如何不能上演的。因此,幕後黑手另有其人,吉炳軒和共青團中央只是打手。當然,「團派」和中宣部,有不同的誘因整肅《冰點》。
中宣部官員是中共最保守、思想最僵化的一群,也是官僚集團的利益捍衞者。他們存在的意義在於控制傳媒、審查言論,是言論自由的天敵,現代文明的殺手。按他們的尺度,《冰點》言論出格過界,不整肅它,無法向其他傳媒交代,日後也就很難發施號令了。事實上,中宣部過去大筆一揮,不知道有多少報刊遭殃、有多少記者受罰,《南方都市報》、《新京報》、《河南商報》、《百姓雜誌》、《公益時報》、《南方周末》,也難逃中宣部的「魔掌」,或被勒令整改,或被停刊。
但是,跟上述報刊不同的是,《冰點》所屬的《中國青年報》是共青團的喉舌,是中央級的建制力量,不僅有影響力,其編採人員還在中央擁有廣泛人脈關係,中宣部多年來雖視它為眼中釘,卻也無可奈何,只能向共青團施壓。這次藉口中山大學教授袁偉時的歷史文章出格,因而對《冰點》痛下殺手,只是算總賬而已。
胡錦濤不便插手此事
當然,如果胡錦濤出面應可保住《冰點》,但胡不是那種有擔當的人,至少他以為自己羽翼未豐,不能因小事亂大謀。按中宣部的說法,任何報刊犯規都要受罰,「團派」的《冰點》憑甚麼可以免責?難道胡錦濤當權就能讓手下「胡作非為」嗎?面對這些批評,有政治潔癖、聲稱尊重制度的胡錦濤,自然不會干預中宣部,以免落入護「短」的口實。在此事上,胡錦濤不方便插手,即使干預,也只能低調行事。
這場鬧劇是面照妖鏡
「團派」那些小將,深知「主子」的尷尬,惱怒《冰點》添煩添亂;與此同時,他們也很躁動,深明「權力過期作廢」的道理,不知道「團派」還能當道多久,擔心胡錦濤在位時,自己還不能坐上好官位,到頭來很可能一無所有。而且,一年多後的中共十七大會有全面人事調整,那些以為有機上位的團派幹部,自然要把握機會表現自己,為「主子」排難解憂之餘,也不能讓手下出事,阻礙他們的升遷。所以,他們為了私利,落力配合中宣部的整肅行動,甚至不惜兄弟鬩牆,也是合情合理的。只不過,他們的齷齪,反襯李大同和盧躍剛的坦蕩蕩胸襟。
無論《冰點》會否復刊,又或以甚麼形式復刊,這場鬧劇都是一面照妖鏡,讓大家對美與醜、善與惡、君子與小人,看得一清二楚。李大同、盧躍剛和《冰點》的名字,將銘刻在中國新聞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