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林看世界:高油價對經濟打擊有限

美林看世界:高油價對經濟打擊有限

本月中,八國財長(G8)在莫斯科開會後發表聯合聲明,指能源價格高企是2006年環球經濟面臨的最大威脅,促請國際間加強合作,以確保能源市場供應穩定。
與此同時,美國總統布殊亦透露,美國打算發展新的能源市場,希望在2025年前將從中東地區進口的石油數量削減逾75%。
不過,美國能源資料協會(EIA)已暗示,布殊所提的目標幾乎不可能實現,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現任主席EdmundDaukoru更對新能源能紓緩石油供應緊張的局面表示歡迎,顯示其對傳統石油需求有機會減低的可能性毫無懼色。
事實上,自1950年以來,只有兩段時期的石油需求是按年下降的,但全球卻已經歷過數次石油危機。其間油價即使曾經回落,但卻往往能在短時間內回升,甚至升至較原來更高的水平。
現時的油價已反映實際的需求,而縱使油價持續高企,對全球經濟的威脅亦已大不如前。

能源效益已提升

儘管石油仍然是主要的燃料來源,但其整體重要性已經減低。
在1973至1998年間,由於能源效益得到提高,加上經濟架構的能源密集度降低,國際能源機構11成員國(澳洲、丹麥、芬蘭、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挪威、瑞典、英國及美國)的製造業能源需求量已由22%降至8%,家居及服務業的用油量更由25%驟降至13%。眾多行業中,亦只有運輸業對石油的需求錄得增長,主要受惠於個人用車量急升,而汽車的體積、重量以及運輸量增加等。
GDP的石油密集度(即每單位GDP所消耗的石油量)出現變化,陸續削弱油價對經濟的負面靈敏度。由於運輸業以外的大多數行業相繼降低用油量,加上工業及製造業轉用其他燃料,以及能源效益得到提高,發達國家GDP的石油密集度自1973年開始大幅下降。儘管發展中的國家的石油密集度降低的趨勢較不明顯,但全球的石油密集度於1973至2004年間整體下降了50%。

推升油價因素變

相對於70年代,目前影響油價的因素出現了甚大變化,與油價增長的變化幅度亦有所不同。
70年代的油價震盪,乃源於地緣政治事件導致供應嚴重受阻,因而引發石油危機。相反,現時驅動油價上升的因素,是新興市場如中國的需求持續增長,以及供應增長低於預期。
雖然名義油價去年底曾升抵每桶70美元水平,但80年代初期的實際油價更高。經過通脹調節後,當時的原油價格約介乎80美元與90美元之間。
因此,就現時的情況而言,由於結構性變化(包括運輸業對石油需求的主導地位日益加強、技術效率的改善,以及油價較有秩序的上升),70年代油價暴漲對全球GDP的負面影響及石油需求大跌的情況,將難以復現,而投資者亦可放下心頭大石,對油價的長期升勢抱着正面樂觀的態度。
美林投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