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懷康
唐英年預期未來五年的財政都有盈餘,而且盈餘逐年遞升;到了二○一○年,盈餘估計達三千九百二十億元,相當於十七個月的開支,比現今的盈餘水平還要多兩個月。儘管如此,新一年的預算則只在薪俸稅及按揭利息略施小恩小惠,沒有全面減稅、藏富於民。這樣累積盈餘絕非香港人之福。
過渡後的經驗清楚顯示,港英留下的萬億儲備種下了董建華政府揮霍無度的禍根。儘管《基本法》對開支有嚴格的要求——「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第一○七條)。可是一過渡,特區政府便把這紀律拋諸腦後了:持續六年通縮、經濟滑落,開支非但沒有跟經濟增長「相適應」,反而有升無已。
添馬艦原可開闢財源
及至曾蔭權上台,一見有望提前滅赤了,洗腳不抹腳之風便又故態復萌。不是嗎?上任不到一百天,曾蔭權便能董建華所不能,拍板在添馬艦建政府總部,那又豈是審慎理財之象?
像絕大多數填海計劃一樣,港英原先的構思是拿添馬艦這全海景靚地來替庫房開闢財源的。只是一過渡便遇上金融風暴,為了避免進一步衝擊寫字樓市道,當時還是財政司的曾蔭權便在九八年宣布不拍賣添馬艦地皮。就算在那個時候,估計賣地可以為庫房進賬超過兩百億元——那是全年開支的十分一了。
用不得其所就是浪費
兩年後,曾蔭權雖則主張把這幅貴重地皮重投市場,地產商可不答應;不勝商家壓力,還有儲備可恃的董建華便犧牲庫房收益,決定在添馬艦建政府總部。不巧,沙士迅即殺至,鑑於嚴峻的財政狀況,董建華在○三年五月宣布擱置整個計劃。○五年三月董建華下台;七個月後曾蔭權二話不說,宣布花五十億元建政府總部。庫房要不是又多起儲備來了,曾蔭權又會興起建個人豐碑的念頭嗎?
政府每年的開支達兩千億元,五十多億元算不上個大數目(犧牲那數以百億元計的賣地收益則是另一回事),可是用不得其所,多花一塊錢公帑也是浪費。
曾政府勢將膨脹架構
現今從教育、醫療到安老、扶貧,無不在在需財。偏偏標榜強政勵治的曾蔭權卻挑建政府總部為施政的重頭戲;此中反映的,又是甚麼的緩急優先?又是甚麼的財政紀律?莫非以「最新的科技發展」給官僚「提供先進的工作環境」,便叫福為民開?
讓這般好大喜功的政府擁有大量儲備,固然形同鼓勵揮霍,更勢將膨脹架構,終致尾大不掉、埋下財赤禍根。真的貫徹「大市場、小政府」精神,那又豈能不全面減稅、降低盈餘,好讓財富像郭伯偉說的,「在納稅人口袋裏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