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股凌厲的升勢實在出奇,短期走位稍有差池,被市場放離之後要再定神部署便不容易,所以臨陣應戰,絕少是十上十落,頂多是因應市況,加多或者減少持股量,以及利用衍生工具投機取巧。完全沒有股票以及一手都是股票,都會對應戰構成心理壓力。
升得最勁又是金融股,始終是最值得看好的行業,如此超買不敢再追,按照慣例,應該會轉戰落後股,筆者覺得比較值博的是國內地產股,長遠前景一般,補充工儲的成本上漲,會影響日後邊際利潤,但短期內則仍是人民幣升值概念主打系列,應該有機會追上。
依然維持對資源股的戒心,升得再勁,也不改變認為估值會快將下調的看法。股份選擇多的是,買少一瓣問題也不大。更加值得提防的,是早前炒得甚勁的國內消費品股,今次國企炒風再起,這些股份普遍和近期高位比尚有一成的距離,可能代表有炒落後的機會,但筆者一定不博,估值太高,特別是臨近業績期,股價回歸現實的風險頗大。
消費股寧揀過江龍
而且業務和金融業有別,競爭可以相當慘烈,偏偏這些未經嚴格考驗的本地品牌,投資者卻最熱愛,根本上並不吸引。
筆者也認同中國的消費市道冒起,將會是未來一段日子的主題,不過自己的投資策略,卻會主力在外國上市的國際品牌為主,實力已經證明,而估值卻較低,寧買過江龍,也不博那些地頭蟲。
加上亞洲區的財富,其實已逐漸透過投資以至商品,滲透至海外,以香港為例,至少有一大班散戶,在中資股上賺了大錢,消費變得豪爽,那些油王及油公司股東,只會更加厲害。
國際品牌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不必太用力在中國打建網絡,因為最有錢的中國人,會自動飛到米蘭、巴黎、紐約等地進貢。議價能力好、不怕通脹壓力,名牌子的公司,才是亞洲內需大增的最大贏家,何必在這裏冒險跟大隊鬥博幾十倍PE的消費品股份。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黃國英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