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會:科學的盲點

三十會:科學的盲點

在暢銷小說《小王子》中,作者憶述小時候畫了一幅蛇吞象的畫,然而身邊的同學以及老師都誤會那圖像是頂帽子,使他十分氣結。無論他身邊的人怎樣說,只有作者他自己才有資格說那幅圖畫是甚麼,因為他是那畫的原創者。
最近看見新聞一則,有進化論的擁護者,要為達爾文的生辰定為節日。提到進化論,大多數人都會想起二十世紀初「科學」與「傳統教會」的對立;對當時的人而言,前者代表文明與理性,後者代表守舊與盲目。
科學是上世紀社會賴以判斷是非的工具,萬事講求客觀實證,否則沒有立足之地!然而現今似乎有所改變,占卜、術數、星座、風水等仍然滲透社會每一角落,聽說美國華爾街某些大行,也用占卜術士來預測股市走勢!

研究不能確立真理

沙士期間,人心惶惶。全世界都集中所有科學智慧,努力去研製疫苗,但最樂觀的看法也要花幾年時間去完成。可是一些人的身體,卻可以幾天之內產生抗體,對付病毒。究竟是人的腦袋聰明,還是人的身體「聰明」呢?
科學確實有它的限制,它不能解釋人所追求最基本的真、善、美。科學理論經常被推翻或修正,科學家都知道科學研究的方法不能確立真理;科學理論也不能辨別是非,或定出倫理標準;同時科學不能為「美」下一個客觀的定義,有謂「情人眼裏出西施」嘛。著名諾貝爾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在他那本《時間簡史》一書中,解釋完宇宙大爆炸理論後,仍說一句,「(他的)科學理論,只可解釋宇宙是『怎樣』產生,而不能解釋『為何』發生」。
無論是達爾文的進化論或是霍金的大爆炸論,同樣都是探討萬物源頭的答案。
方瑞文
工程師
www.30sGrou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