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美,有些投資專家頗喜歡談論其理髮師或Bartender的投資理財之道,正如DavidChilton的名著《TheWealthyBarber》(可譯為「富裕的理髮師」),當年在北美極之暢銷及受歡迎,至今已售出2百多萬本。該書是以其理髮師的理財策略作引子,帶出一連串的理財方法。據一些朋友猜測《窮爸爸富爸爸》一書,可能亦是受該書影響的,至於是與否,便有待考究了。
今日剛巧找不到好題材,正好借筆者的理髮師一用,假若稍後再無題材,便要借老編們一用了,因為日前左丁山在其專欄內披露,在壹傳媒內,有不少編輯皆是百萬富翁。
上周理髮時,筆者跟髮型師Pierre交談,才知他至今仍持有上市時認購回來的某隻內地人壽保險股及某內地銀行股,這還不止,Pierre在該兩股上市不久,仍不斷增持,至今其總回報亦非常可觀。還有其他「揸」了很久很久的國企。Pierre曾經歷過97年國企股泡沫、2000年科網股風潮等等,投資年資達10多年。
筆者記得,他最慘烈的一次,便是當年某證券行倒閉,一度出現證券行危機,Pierre於是將其正「坐艇」的國企股,取回放在保險箱內,一直存放至今。
筆者於是問他,為何可以持有這些國企股這麼長久,其間沒有因股價上升而「心動地」獲利回吐?據Pierre指出,通常當他吸納某股後,若基本因素無變,後市依然看好,便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至多一個月才看一兩次它們的股價。因為愈看得多、愈知得多,便很容易忍不住沽貨獲利。最有趣的是,Pierre指出,他盡量「逃避」,不聽電子傳媒的財經節目,因為一旦聽了,便很容易有一些沽貨的「衝動」,不容易作出明確的決定。
不聞不問搵大錢
筆者一向認為,在不同的投資市場,便要採用不同的投資策略,例如在一個成熟的股市,如美股及港股,它們的大藍籌股之盈利增幅不大,股價大都在一個較大波幅區內橫行,這時便要採用中線(如三四個月)的買賣策略,不宜作超長線持有。
至於在一個有巨大增長潛力的地區,例如中國及印度,便應採用一個超長線持有的投資策略,因為它們是未來10年「最有機會」持續強勁經濟增長的地區。故不妨候每次出現大調整時,不斷增持,作超長線持有,最重要是避過其間「獲利回吐」的誘惑。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譚紹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