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先生逝世,朝野人士悼之,總統陳水扁與副總統呂秀蓮都表示哀悼。馬英九在訪英前更曾親臨醫院探視,孫運璿視馬如子侄,期許馬英九有加,馬英九回國,孫氏已溘逝,未知在天之靈,當佑馬三年後選戰得勝否?
孫運璿歷任台灣電力公司工程師、交通部長、經濟部長,台灣光復時參與由自治政府接收台灣電力的大任,並推行寶島十大建設,催生新竹科學園,發展電路晶片,台灣成為「四小龍」之一,孫運璿實為功臣。
今日的陳水扁和李登輝推動台獨,力數國民黨時期「外省人」壓迫本土台人之種種「罪惡」,未知這些「罪狀」,包括外省人孫運璿之種種行狀否?孫運璿建設的電力工業,也成為了少年陳水扁中學讀書時案頭那盞電燈,陳水扁呂秀蓮到孫先生的靈前致祭,可不可以說一句公道話?
孫運璿是一名工程師官員,忠厚方正,符合儒家的蔣經國選拔繼任人「志慮忠純」的標準,可惜七十歲時突然中風癱瘓。蔣經國得知,淚流滿面,本來想扶植孫為副總統,最後只有選了垂手恭立、笑容可親的李登輝,台灣的命運,冥冥中有主宰。
然而孫運璿當了總統,面對大陸「改革開放」,卻未必抵擋得了中共的統戰情感攻勢,因為孫氏畢竟一介忠良,卻不是政治家的材料,誠如其夫人俞氏所言:「他是工程師呀,怎會做官呢」。孫運璿之所以能一展抱負,全因為有蔣氏父子的軍事戒嚴法拱護,行政院長孫運璿,所責百分之百是國內行政,如何對付中共,不必由一位老實的工程師來操心,當年國民政府文武之道,張弛有致,方始成就了「孫運璿奇蹟」。孫運璿何幸,生在中國二千年帝制之外,一片白日青天之下的一圃綠田,在他報效國家的幾十年,朝廷中奸人最少,太監絕跡,孫運璿身為忠臣,得受明君蔣經國重用,是為中國黑暗的政治史上一線光輝,亦為儒家君臣倫理的最後一段佳話。
孫運璿的履歷,一步一腳印,陪伴台灣二千萬人奮鬥成長,像一位殖民地香港的政務官,多於像一個政客。與李登輝相比,孫運璿是諸葛胸襟,中堂心力,李登輝雖同為康乃爾大學出身的農業專家,在技術官僚的面具之下,包藏的卻是曹操城府、王莽膽肝,後人讀中華民國史,當有「既生孫,何生李」之嘆。
孫氏中風造就了李登輝,李登輝當了總統,中華民國名存實亡,而孫運璿當了總統,中華民國還會不會生存到今日,一樣成疑,可見的是以孫氏之拘謹,不一定敢開放台灣民主政治,孫運璿活得其所,死得其時,此中當是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