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會:大賦格曲

三十會:大賦格曲

,作品133是貝多芬晚期作品,當時作曲家已經完全聽不到聲音,身體狀況亦非常壞。它本來是弦樂四重奏作品130的最後一個樂章,作品首次於1826年公演,這個結尾樂章被批評得體無完膚。我行我素的貝多芬竟然聽從出版商的意見替作品130另作一首完結樂章,被編成獨立作品133。
除了開始的24節比較緩慢連貫之外,全曲都處於非常激動及不穩定的狀態,四個獨立不同的聲部被分割成斷續的碎片,各自依着原本的主題前進演變,各自有飛躍的旋律,交錯的節奏,而且曲調互不協調,甚至互相排斥、角力。四個聲部的起落跌宕組合成奇幻的意象空間,充滿起伏的張力和叫神經緊張的不安感。勉強要具體形容的話,我會說是極速轉動的幾何萬花筒,萬箭齊發的嘉年華會,又或是一場喧鬧的流星雨。

想像的樂曲

2005年7月,鋼琴二重奏版本的手稿意外地在美國的一間圖書館被發現。貝多芬於1826年八月拖着疲憊的身體完成的鋼琴二重奏版本。1927年3月,貝多芬因病逝世。這份手稿相信是作曲家生前最後一份親筆譜寫的手稿,以啡色及黑色墨水寫成,每一頁都被鉛筆和紅筆重複修改,黑實的音符恍如黑珍珠瀉滿一地,及至樂章最激盪處,音符愈畫愈大顆,幾乎要從紙中跳出來似的。從手稿可以看到貝多芬幾乎把所有樂章都來回審度,有時他會在樂章上記下指法,有時候他用力過度甚至把紙張刺穿。可以想像體弱多病的貝多芬伏在案頭專注地工作,時而暴跳時而沉思的情況。一個聽不到聲音的作曲家,留在死寂的荒原孤獨地享受只存在於想像空間的樂曲,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境界?
似乎說得太遠了。
這份手稿由蘇富比在2005年12月於倫敦拍賣,成交價172萬美元。
梁喜蓮
建築師
www.30sGrou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