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內地近期加強監控互聯網,但《中國青年報》的《冰點》周刊前主編李大同,批評中宣部箝制言論自由的公開信,仍能在網上廣泛流傳。美國《華盛頓郵報》指出,互聯網已經對中國的政治生態造成深遠的影響,儘管受到官方的監控,但民眾總會透過不同管道,獲得知的權利,滑鼠一點,突破了當局的箝制。 本報記者
美國《華盛頓郵報》自前日起一連三天,在頭版刊登有關中國互聯網訊息傳播的系列報道。周日的首篇報道題為《中國巨大防火牆,一封在網絡空間流傳的信件,突破政府箝制的點擊》,指李大同早前一篇炮轟中宣部的公開信,已藉互聯網在內地廣為流傳。
透過互聯網 獲新聞資訊
報道稱,在去年八月某天,李大同在報社的電腦系統上發布了一封猛烈抨擊「中共的意識型態沙皇」的公開信,狠批當局計劃對發表令政府官員不舒服的記者,作出扣薪的處分。這封信很快通過無數的電郵、即時通訊在互聯網上傳遞。內地幾個最受歡迎的網上論壇張貼上了這封公開信,僅在幾個小時內李大同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網民支持他的訊息。
《華郵》指出,這宗事件顯示互聯網對中國政治生態造成的深遠影響,並對中共控制新聞和塑造民意的能力構成威脅。「雖然只有一部份中國人能夠上網,其中很多人只玩網上遊戲、下載音樂或網上聊天,但互聯網在大城巿和受過教育人群之間的廣泛使用,已改變了中國人認識世界的方法,並削弱了中共對媒體的壟斷。研究指出,中國網民花在網上的時間,比看電視、閱報要多,而他們也愈來愈傾向從互聯網而非傳媒官方媒體,取得新聞資訊。」
民眾傳媒人 網上尋庇護
報道認為,雖然中國近年加強網絡監控,並採用了全球最為先進的網絡過濾系統,但是,「作為擴大聲音和促進事件的催化劑,互聯網對中國的威權政治制度造成了難以對付的威脅。一次再一次,普通人使用它挑戰政府,令他們的聲音得以在社會傳播,從而改變政治結果。」
報道繼而指出,在報刊、電視台等傳媒面臨更緊的官方控制時,中國的新聞工作者和民眾已開始在網上尋求庇護。「官方的審查持續,但中國的網絡空間仍然保持爭辯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