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會:BBA有用嗎?

三十會:BBA有用嗎?

八十年代我升讀大學的時候,商學院標榜工商管理學士(BBA)課程是一個「綜合」課程,有別於以前的「專精」模式(學生拿的是「市場學學士」或「財務學學士」),我清楚記得教授稱這代表進步。離開校園一段時間,發覺時代巨輪竟把學生帶回七十年代,現在的商科學位名目竟有愈來愈精之勢--甚麼「計量金融學」、「酒店旅遊學」、「組織管理學」。這究竟是復古,還是現代社會比以前複雜,學生需要更早選定專業?
社會愈複雜,轉變速度愈快,工作上所需的技能理應愈講求廣博而非專精,以增強適應和學習能力。反正今天學的技術,十年、二十年後必然過時;我大學時學的電腦語言為FORTRAN,今天已成博物館藏品。進入工作崗位後,公司的在職培訓才最追得上實際需求。就以看來最專業的會計為例,大會計行招聘時,都特別指出畢業生不需要具會計學位,因為由公司安排的培訓,已能滿足工作要求。
十多年的工作體驗愈來愈令我覺得,很多科目對未具社會經驗的同學根本是對牛彈琴,不是太專門艱深(例如甚麼「定息投資工具分析」或「期權及期貨」),就是被視為「常識」甚至「吹水」(管理學、組織行為等)。前者對大部份畢業生日後的工作毫無關係,後者可說是最重要的課題,但礙於同學本身識見有限,根本不可能有深入體會。反而非商學科目擴闊視野、刺激思考,對長遠發展更受用。
美國很多頂尖商學院都只設碩士課程,並只讓起碼有幾年工作經驗的人報讀。香港的BBA受學生和僱主歡迎程度長期高企,是我們獨具慧眼,還是追不上時代?
王兼揚
旅遊服務
www.30sGrou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