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批:減稅香港做得到 - 孫柏文

蘋果批:減稅香港做得到 - 孫柏文

現在香港政府的公共財政管理,就像一個完全沒有生活節制的人,有時暴飲暴食令到脂肪積聚,有時卻像一個落難王孫餓得營養不良。這種搖曳不定的公共財政,所引致的經濟動盪,不但嚴重影響市民對未來的觀感和預期,長遠更窒礙香港未來發展。
人望高處是人進步的最大原動力,所以香港人都不斷找方法去改進自己的生活。有人會選擇重投校園進修,有人會選擇創業,有人會選擇擴闊視野四處遊歷……總之當中可能性無窮無盡,而種種的行為都是為了四個字──創造新機。投入資源創造新機以換取長遠的回報,大前提是未來要有一定的可預見性。當前景暗淡時,有誰會輕易作出長遠的決定呢?當未來愈不清晰,市民便愈傾向追求可見但短暫的快慰,放棄那長遠而未知的回報。
藏富於民哲學的精髓,就是讓市民盡量發揮創造新機。政府必須明白公共理財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是讓市民將心底裏最終極的能量釋放出來,而且在稅務政策上體現出這種精神。
偶爾一次性的退稅其實是本末倒置,就像一次過從一個過胖的身軀中將脂肪抽走。這種派糖收買人心的做法,沒有帶來長遠正面的訊息。相反當政府只願意退稅而抗拒永久性減稅,背後的意思其實是︰「今年的稅率比過去的低,但未來的稅率可能會比今天的高。」更重要一點的訊息就是,政府對未來沒有信心!

當政府對未來都沒有信心,市民也自然會害怕政府古靈精怪的政策會破壞他們創造出來的新機!這豈不是等於政府先創造了經濟滯礙的預言,然後用行動去將之實現出來?事實上,過去幾年香港政府經常呼籲「共渡時艱」,缺乏信心的表現其實也影響到經濟活動的水平。當政府政策令經濟活動水平變得難以捉摸的時候,政府又怎可以聲稱這樣的理財哲學是「穩健」呢?
抗拒永久性減稅,是因為害怕降低稅率會減低政府收入。這種思維背後是基於一個錯誤假設,就是以為市民不會因稅制而改變創造新機的行為。機會是要靠市民一手一腳在可預見的空間中創造出來。當經濟表現因市民捕捉了新機而躍升,其實是有可能在減稅率之下增收入。事實上,從八十年代英國和美國的經驗,證明了堅定永久的減稅行動,可永久性釋放出潛在的經濟進步動力,令政府財政更健康。
堅定永久性的減稅,代表政府有勇氣去承擔有紀律的公共財政管理,就像以前沒有生活節制暴肥暴瘦的人,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有紀律知自制的健康主義者。飄忽不定的一次性退稅,只不過說明政府完全沒有信心去不斷改進施政,因循過往那「傷身」的理財哲學。
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究竟甚麼人最需要堅定永久性減稅,去創造一個具遠見而且新機不斷的社會?答案就是︰最能受惠於新機者,就是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