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星光熠熠又如何?

財經評論:星光熠熠又如何?

早幾日有大會計師樓發表報告,指星光熠熠嘅皇家馬德里球會,已經取代咗曼聯成為世界上收入最豐厚嘅球會。有一位嗜足球博彩嘅同事話︰「老婆問我點解買皇馬成日輸錢,但係會計師樓又話佢哋賺錢?」說話時眼泛淚光,似有無限冤屈。
會計師樓淨係計算皇馬嘅收入,無計開支同成本。皇馬過去幾年大事收購明星賣波衫,收入大幅上升一啲都唔出奇。如果用番分析上市公司嘅方法去睇皇馬同曼聯,利世民仍然睇高曼聯一線︰下一季曼聯主場奧脫福會加一成座位,連同票價上升,曼聯應該可以穩袋1600萬英鎊額外收入。
相反皇馬靠碧咸搶攻市場,冇錯係對球隊收入有好大幫助。上季碧咸成為鬚刨品牌代言人,作價4000萬英鎊,一半歸球隊。但係球迷問︰我睇入波定睇剃鬚?如果皇馬繼續連累球迷輸錢,睇怕廣告商會非常唔高興。

從皇馬到特區政府

不過利世民最關心者,係呢種生意經背後嘅意義。令到利世民想起,係好多好多高姿態嘅商業合併收購。歷史教訓係,收購合併成功者少之又少,而且星味愈濃就燶味愈重。
自從科網股之後,商界嘅收購合併已經水盡鵝飛,可以做研究嘅對象唔多,反而政界呢種明星效應就愈嚟愈普遍。香港最佳例子,就係當年董痛腳嘅問責高官聯合陣線。回想起當年宣布各司局長任命,一字排開個個係當時得令精英,結果咪又係慘淡收場!
其實分析一隊波又好,一間公司又好,甚至一個政府都好,唔可以淨係睇裏面有幾多外購明星。當一個機構要靠高姿態招兵買馬嚟壯大聲勢,裏面嘅情況好極有限。
咁最健康嘅機構又有冇明星?答案係一定有,不過唔係買返嚟,而係培養出嚟。近來政壇又有另一個群星會,利世民衷心祝福佢哋唔會行皇馬嘅不歸路。
利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