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不但是接觸禽鳥、清洗雀籠,需要防範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觸摸海產、清洗魚缸,同樣是危機四伏!一種名為非典型分枝桿菌(atypicalmycobacteria)的細菌潛藏於鳥糞及水中,可致皮膚紅腫,入侵筋膜,嚴重者更需切除受感染的組織,影響活動能力。由於病例在港十分罕見,加上這種慢性皮膚病發病可達數月,容易被誤診或忽略,市民如患皮膚病「醫極唔好」,可能已染上非典型分枝桿菌。
需服用抗生素療程
《香港醫學》雜誌刊登一份有關香港非典型分枝桿菌皮膚感染的研究,由衞生署社會衞生科皮膚病分組進行,發現過去十年該署衞生科診所接收的三十四萬五千多宗皮膚病病例中,發現有三十三宗,即萬分之九十六確診為非典型分枝桿菌皮膚感染,當中佔十七宗為海洋分枝桿菌感染;其次為鳥結核分枝桿菌感染,主要影響部位為手掌和手指。研究人員建議可服四環素類抗生素治療,療程需八至五十四周。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副總監何柏良表示,該菌可以入侵筋膜等組織,但蔓延速度很慢,不少病人感染後,數月至半年才求醫,當時已需要動手術切除受損組織,部份病人的手指活動能力受損。
皮膚科醫生史泰祖說,非典型分枝桿菌患者的皮膚會出現硬塊及紅腫,市民如清洗魚缸和鳥籠,觸摸海產或觀賞魚被刺傷,都有可能因以上途徑受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