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着重與年輕的一代交流,了解他們的興趣以及對前途、人生、社會事物等等的態度。最近有機會跟中文大學的一個通識教育課程的同學討論「政治領袖」,參加者反應熱烈,活躍地提出問題,令我喜出望外,雖然不知不覺談了差不多三小時,後來發覺十分疲倦,但究竟還是值得的。這班同學是高材生,我祝福他們前程無限。
可是,「政治領袖」並不是一個太愉快的題材,我一開始就說,在香港,政壇沒有多大的機會讓有志從政的人發展。香港政治架構的峯頂是行政長官,但董建華、曾蔭權都不是以政治領袖的身分成為行政長官;董建華是商家;曾蔭權做了四十年公務員,做「政治家」的時間只有幾個月。我們的「政治領袖」最高可以透過選舉當上立法會議員,立法會議員能做到的成就極其有限,真正夠得上稱為政治領袖若只能做到這樣,實在不夠吸引。
因此,真正的政治領袖的戰場必然在議會建制之外,唯一值得貢獻一生爭取的必然是改變建制架構,改革社會,推動政治文化思潮的革命,為將來的政治領袖開創空間。在現制下願意投身政治的領袖人物,只是受到社會良心的鼓動,不是政治抱負。
於是同學們問我,中央會讓香港有民主嗎?我們怎能在中央不願意的情況下取得成果?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沒有前途的事業為什麼要付出努力做?我不是政治家,更不是政治領袖;到此,政治理想與其他理想一樣,是基於對創造美好的事務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