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嘉華筆記:資產價高勢危減持有著數

麥嘉華筆記:資產價高勢危減持有著數

正如我之前一再在此指出,現時的經濟復甦始自2001年11月,是由美國帶動,其特徵是差不多所有資產類別的價格皆大幅揚升。從2002年10月至今,股市、商品、房地產、債券和藝術品的價格均急速飆升。既然所有資產的價格可以在過去3年半時間同時登上火箭直線向上,我們預期市場一旦逆轉而出現調整時,所有資產的價格會同時全面下瀉,亦是合理不過的揣測。

我經常被問到,有甚麼因素可以觸發資產價格出現一次類似的全面調整?

調整毋須理由

我認為,當大部份投資市場一如現時般呈極度強勢時,無論是股市、工業商品市場,還是黃金市場,要引發一次大型調整,根本毋須有任何重大的誘因。
在今日的投資環境下,只要短息進一步攀升,便會令流動資金趨於緊絀,成為大市調整的催化劑。同樣地,催化劑亦可以來自地緣政治局勢的負面發展,譬如美國或以色列向伊朗的核能設施投擲炸彈,又或者是禽流感在全球蔓延。
最後,我的經驗是,大市經常會在毫無先兆下自行滑落,根本沒有任何明顯理由。我們只能在大市調整過後,才找出足以解釋市場下跌的原因。此外,一些最初看來是短線的調整,很多時都會演變成為長線跌勢。
基於上述的種種原因,我今次所作的推介,是減少手上所有持倉。事實上,基於升得高時跌得重的原理,一些升幅最大、過度擴張的市場,往往會成為中線跌得最痛的重災區,這些市場也許包括一些工業商品,例如石油、銅及鋅,又可以是與美國樓市相關的股票,以及部份新興市場。
《蘋果》讀者必然知道,長線而言,我是商品價格的大好友,我亦相信商品的牛市最少可以多持續10至20年。但我們千萬別忘記,長期牛市期間的升市,亦可以被一些惡毒的調整打擾而中斷。

熱錢影響大局

不要忘記,在1987年的8至10月間,美股杜指便暴跌了40%,其後反覆回升,在踏入2000年時已較低位上升了足足5倍;同樣地,金價於1974年至1976年初下跌了差不多50%,但今日的金價已是76年低位的8倍。大家若能記取教訓的話,便會明白為何我在認為長線前景亮麗的大前提下,仍建議大家先行減少大部份手上的投資持倉。
當然,我仍然相信長線來說,新興市場股市可以跑贏美股,但短線看則大部份新興市場均予人高處不勝寒的感覺。令我特別困擾的,是那些巨額熱錢的流向。這些熱錢正是近年把新興市場股市大幅推高的動力所在(見附圖1)。

凶兆警號已響

我認為,美國散戶投資者對新興市場前景的看法,在近期愈趨樂觀,並非好的兆頭,我們理應視它為一個新興市場危機已近在咫尺的警號。不過,並非所有新興市場均位高勢危,譬如近年持續跑輸給其他新興市場股市的中國和台灣股市,出現類似危機的機會便較小。
從附圖2我們可以見到,台股的表現較諸其他新興市場明顯失色,現時的市帳率亦較其他新興市場遠低。此外,正如我在之前指出,台股的股息收益較台灣政府發行的公債債息收益約莫高出兩倍,令台股相對下較台債更富吸引力。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