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焯均報道】供應本港六百九十多萬人口的東江水,供水新協議即將達成,港府與廣東省取得共識將會改為彈性供水,日後本港會每月通知廣東省水利廳,下個月需要的供水量,水價則維持每立方米三點零八五元。由於按實際供水量收費,整體水價將下降約一成,約三億元,但因本港水費只收回用戶少於一半成本,故當局不會因此調低本港水費。
本港與廣東省的東江水供水協議已於前年年底屆滿,雙方一直未達成新協議,其間一直按舊協議運作。
內地食水需求大拒減價
原有供水協議是每年固定供水量十一億立方米,每立方米水價是三點零八五元,即每年買水成本近三十四億;但本港即使雨量多令水塘滿溢,仍然要接收東江水,然後把水塘的多餘存水排放出海,去年水務署便把逾一億立方米食水排出海,等於浪費了逾三億元。
港府消息說,過去幾年本港出現通縮,港方向廣東省反映要求降低水價,但粵方回應內地出現大幅通脹,水價反而應該增加。粵方並提出內地用水需求高速增長,水價不斷提高。雙方分歧令談判困難重重。
按新協議每月通報需求
據了解,最近雙方終於取得共識,快將正式簽署新協議。根據雙方共識,供水量基本不變,但會改為以港方實際需要彈性供水,以免一方面內地需求量大,港方卻浪費食水。香港水務署將會每月向粵方通報下月的供水需求量,粵方則按本港需要供水。
水價方面,每立方米三點零八五元不變,但會以實際用量計算總水價,若用量超過全年上限的十一億立方米,超額提供的每立方米水價需調高約一成。雖然按量計費的方式,表面上本港購買東江水的開支會減少近一成,但粵方不會減少收入,因為廣東省各地食水需求增長迅速,多個珠江沿岸城市近年經常出現海水倒灌而令食水變鹹,粵省可把減少供港的東江水,在內地轉售。另方面,因本港水費只收回用戶少於一半成本,故港府減少東江水開支,也不會調低本港水費。
水務署曾進行本港食水資源研究,肯定境內再沒有地方可供興建水塘,現正試驗海水化淡新技術,雖然初步證實可行,但成本較東江水貴一倍多,故東江水仍是維持本港供水穩定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