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國家劇團在香港藝術節演出艾倫.貝內特AlanBennet的戲劇《高校男生》(TheHistoryBoys),精采絕倫,令人重新感受英國舞台劇迷人之處,和英國語文的強烈表達能力,無怪貝內特享有盛譽,的確名不虛傳。
劇情描述一所高中預科班的師生和校長如何面對考取大學的問題。校長最緊要是學生考上牛津劍橋,令學校登上名校榜高排名,對教育理想漠不關心,三名教師之中,負責「通識教育」的老師則注重傳授給學生一大堆將來會為他們豐富人生的文學、戲劇等知識,鄙視大學入學考試,早已被校長視為眼中釘,只是苦無解僱的藉口;終於,校長請來一名年輕代課教師,其實專責訓練學生如何考入牛津劍橋。這位教師對教學的態度完全相反:他認為最重要就是怎樣利用知識在考試中炫耀自己,以求獲得考試官另眼相看,其他絕不重要,「學以致用」的「用」就是這樣。後來,學生果然一舉成功,全班考入牛劍,但究竟這是誰的功勞?最終又有何意義?
題材聽上去嚴肅,但演出卻由頭至尾詼諧、幽默以至令人捧腹,鬧劇連場,「四字經」隨口而出,就如經典名著、歌曲隨口引用,沒有高深的演技絕做不到那種揮灑自如。的確,很少人平常會這樣說話,但台詞在這些演員的口中,卻顯得即興自然。其實這種格調是十分典型的英倫文化,又平淡又刻骨銘心,又荒唐又莊嚴深沉,嘲弄整個高層文化而又自嘲,笑容總有三分苦澀,到了最賺人熱淚之際總會回頭幽你一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