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政府收入」是一個聽來非常重要的任務,不是嗎?特區高官說政府收入不穩,便會帶來結構性財政漏洞,甚至令外國機構調低對香港評級。言下之意,再不開銷售稅,天便會塌下來。原本政府計劃在○九年落實開徵銷售稅,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將會在本周三交代有關詳情。
在行政霸道的現實下,政黨和壓力團體多數都只會在政府提出有具體方案時,才發力反對,但是對社會對銷售稅的反應就相對積極。
其實只要在網上搜尋器輸入「銷售稅」和「香港」兩個關鍵詞,就會發現大多數都是反對銷售稅的網站。好像除了一群會計師以及特區政府之外,香港沒有幾個人是支持銷售稅的。
銷售稅這種政治不正確的政策,只有在像新加坡那種極權家長式政府才可以順利推行。
加拿大保守黨在九十年代初執政時推出銷售稅來解決財赤。結果保守黨變成了過街老鼠,要十二年之後才能夠正式重新執政。
為甚麼政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究竟是特區高官對自己的政治手段過份高估,還是他們低估了香港人對銷售稅的抗拒?
當政府說要開徵銷售稅來「穩定政府收入」,其實背後的潛台詞就是︰「我們放棄了改善政府的營運效率,未來政府的開支只會愈來愈大,香港市民有責任共同分擔我們管理失敗的後遺症。」
政府提高營運效率,不等於要公務員工時更長。事實上公務員工時愈長,只不過反映了政府管理上的結構性問題。公營機構一出現問題無論前線員工和管理層只會想到不停做、做、做,鑽牛角尖的就抱怨市民要求更多,惟獨就是沒有人去想想出了甚麼問題。
香港人傳統特點是「精叻爽快有諗頭」,為甚麼就是公營機構沒有體現到這種香港人的靈活應變?問題就出在過去幾十年來,每逢公營機構出現管理問題,政府就條件反射式地投入更多資源來掩飾問題,其實變相形成了一種「鼓勵失敗」的官僚文化。與其說現在香港有結構性財赤,不如說政府有結構性管理失效問題。
歷史經驗說明有算高明的政治手腕,開徵銷售稅結果跟政治上的「雙料自殺」沒有分別。
銷售稅的本質就是劫貧濟富。銷售稅制愈成功,就代表愈多市民日常生活用品及消費會被徵稅,社會有可能不反彈嗎?政府對管理失效的問題視而不見,最終紙包不住火的時候,又會是誰的責任呢?高官不應再捨本逐末,先處理好政府的管理和服務定位,其他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