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古董商人將中國大陸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出產的瓷器人物塑像稱為「劉少奇」,是很有趣的現象。
劉少奇是當時的國家主席,負責將毛澤東五八年搞出來的「大躍進」的爛攤子撥亂反正,但他始終不是毛澤東的對手,雖然將中國瀕臨破產的經濟稍稍做得有了點起色,得到了短暫的聲望,但也因此引起了老毛戒心,結果發動了一場「文化大革命」,一棍子把劉少奇打了下去。他在獄中慘死之前,據說連衣服都沒得穿,想討口水喝都不給。
在中共歷史上,劉少奇從來就不是一個厲害角色,從來沒有離開過毛澤東那巨大的陰影,中國老百姓談論他,甚至還不如談論他那出身天津大資本家的妻子王光美和大舅子王光英起勁。
但偏偏在澳門那條叫「爛鬼樓」的古董街上,「劉少奇」三個字,竟代表了一個時代。那個時代的產品,不管是景德鎮的瓷器,還是石灣的陶製,不管是古代的帝皇將相,還是現代的革命工農兵,個個都叫「劉少奇」。顧客拿起一件,店員就在旁邊說:「呢個係劉少奇。」就跟「呢個係明朝嘅」「呢個係民國嘅」一樣。
這是劉少奇本人都始料不及的。他冤死在自己親密戰友手裏,卻在一批五顏六色的瓷器產品上還魂。這些瓷器產品的質量都不錯,很得收藏者歡心,尤其在南洋一帶,有人專門從新加坡、馬來西亞千里迢迢而來尋覓,買了回家收藏。當有一天「毛澤東」在人們的記憶中湮滅,「劉少奇」卻還在架子上擺着,讓人勤勤拂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