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堂行楷 - 董橋

雪堂行楷 - 董橋

一九六三我在台南讀大三那年甲骨學專家董作賓在台北辭世。他辦的《大陸雜誌》我讀過不少,他寫的甲骨文條幅我在台北幾位父執家裏也看過不少,報上說他在香港大學教過書,我聽宿舍裏一位學長說執教時日好像並不長。一九六七年我在香港張紉詩先生的文象廬裏見到一位董作賓的學生陳先生,對甲骨學聽說也很有研究,他說寫甲骨文要落筆粗,收筆細。我衝口說董作賓寫的甲骨落筆收筆似乎都一樣細。「你說的是羅振玉不是董老師吧?」他有點不高興。座上盧鼎老說羅振玉做學問,賣古董,都好,可恨他霸用王國維的著述還逼債逼得王國維沉江自盡。陳先生說他的董老師深信羅振玉的《殷墟書契考釋》確實是羅振玉自己的著述;逼債逼死王國維之說老師也存疑。

羅振玉是雪堂、王國維是觀堂、董作賓是彥堂、郭沫若是鼎堂,這幾位甲骨殿堂人物的著作我只讀懂了薄薄一層皮毛。七十年代在倫敦泡圖書館亂讀這些書,我讀到的其實是羅振玉王國維之間動人的學術高誼和動人的研究心志,少年時代讀王國維《人間詞話》的痴慕之情一下子變得又遠又淡又小了。羅振玉開墨緣堂買賣古董字畫的舊事我起先是聽長輩聊天聽到的,後來讀陳重遠根據老古董商的傳聞寫的〈甲骨文和羅振玉〉也讀得很有興味,是真是假倒不計較了。
王慶祥那篇〈羅振玉和王國維的世紀風雲〉寫得很清楚:王國維在世最後兩年坐鎮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入室弟子國學素質都很高,他沉江去世後學生合力為他塑造崇高的學術地位和清峻的品德操守;羅振玉一生涉足黨爭,政治色彩濃重,不但以頑固的清朝遺老身份處世,晚年更有過出仕偽滿的不光彩歷史,在學術界很難得到公正的評價。羅振玉購買王國維書稿的謠言一傳再傳,到了古文字學家陳夢家發現《殷墟卜辭考釋》的原稿終於證明查無其事。接着,《王國維全集.書信》八十年代問世,流傳幾十年的「逼債」之說隨之雲散。前幾年《羅振玉王國維往來書信》又出版了,羅王交往的真相進一步大白於天下。王慶祥說,他們兩人在生活上有友情,是姻親,至死不渝;在政治上同是前清遺老,結局也同是悲劇:王國維殉節自沉,羅振玉失節叛國。那是國故研究的一大憾事。

我八十年代在香港和台北看到羅振玉不少條幅和信札,有的署叔言,有的署雪堂,更多的是署羅振玉三字。果然是鑽研古文字的人,一生過目的鼎彝碑版又多,他的字醇厚,穩練,不是書法家奪目的美姿,而是飽學之士雍容的舉止。這樣典重的書藝現在不多見了。羅振玉寫的甲骨、金文、小篆、漢隸寫得再好依然是在描摹古人的腳印:我找了好多年的是他的行楷;行楷才顯得出寫字的人的學問本色。我後來找到的這幅是寫給朱汝珍的,呆呆華書屋的花框舊宣,錄一首七律,聽說是台北一位老學人的舊藏。「聘三」是朱汝珍,光緒榜眼,框邊題的那行小字說「天如同年酷愛叔言行書,舉以貽之」。
「叔言」是羅振玉的字;「雪堂」之外他又號「貞松」,為的是感念溥儀寫過「貞心古松」的匾額給他,晚年整理的文稿乾脆題為《上虞羅氏貞松老人遺稿》,遺老之氣十足。春節期間我打電話給廣州王貴忱先生拜年,我們談起羅振玉,貴老大讚他是真有大學問的大學者,半生飽受輿論的攻擊揶揄,接近他的人卻無不稱讚他厚道,低調,從來盡量不回應外界對他的責難。四十年前文象廬裏那次聊天,我記得南宮搏說羅雪堂一九四○年在旅順過世,生前集藏的古書青銅、龜甲獸片、字畫法帖、古錢陶瓷堆滿一屋子:「羅振玉真從實物下手做學問,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