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雜誌》2月號有一篇講「愛情」的長文,作者是史拉特,夾敘夾議,還引錄不少專家之言。譬如:「多巴胺是讓我們自體產生愛意的其中一個環節。」譬如:「強迫症患者和熱戀者血液中血清素濃度,都比正常人低了40%。換句話說:戀愛和強迫症可能有類似的化學特性。換句話說:戀愛和精神疾病也許很難區分。換句話說:保持距離,別當儍子!」
強迫症,日來,時有所聞。有些人,不斷洗手;有些人,出門前把房子認真檢查一遍,出了門,還是覺得有煤氣爐沒關,有電風扇還在搖頭,人在千里外,就是忐忑不安,要回家再檢查。我以前外遊,每隔十五分鐘,就會檢查鑰匙是不是還在挎包裏,大概都算是「強迫症」的病徵;這種「病人」,只是過份謹小慎微,對人,應該無害;焦慮,抑鬱,發展成躁狂症,咬着人不放,嘿嘿,那才叫恐怖;題外話,多說有害,還是回頭談「愛情」。
如果你對一個男人剖白:「我愛你,愛得好深。」他卻回答:「我知道,你腦裏多巴胺的分泌變得活躍,血清素濃度也低了百分之四十,你等於有強迫症,等於癲婆。」你,會有什麼反應?還會不會仍舊「愛」這個冷靜的瘋人?他說的,可能是事實,是鐵一般的事實,你可以想像,如果你再跟他說:「為了你,我可以走到天涯海角。」他仍舊會說出這種事實:「天涯海角,只是一堆石頭,石頭前面,是一片海,海水的成份,是鹽,是鈉……」
事實,是「愛情」的死敵,是「愛情」的終結者,因為這些「多巴胺」和「血清素」,殺了風景,殺了情趣,趕絕了想像和浪漫,「愛情」,只好在窄巷裏嗌救命。或者,終有一天,科學可以徹底「破解」愛情;但愛情,還是會超越這些「解釋」而存在;到底,「傳宗接代說」和「激情化學說」,只能「解釋」短暫的熱戀,卻不能「診斷」人類為什麼會有漫長的思念和癡情。人體,有百分之七十,是水份,大概跟猿猴相同。我們永遠不會明白,為什麼會愛上一個人,而不是愛上一頭同樣有70%水的黑猩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