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北平的堂倌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舊日北平的堂倌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陳子善教授編選的梁實秋《雅舍小品補遺》,有些篇章,於今讀來「恍若隔世」。就說〈擁擠〉(1938)吧,作者一開頭就點題:「據我所知道,擁擠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一種現象。」中國人爭先恐後慣了,遇到不必爭先恐後的場合,照樣爭先恐後。雅舍主人說有一次在電影院,「看見一共只有三個人買票,而那三個鼎足而立不敢後人,三個人都擠得面紅耳赤,都伸着脖子伸胳臂向那一個小小的洞裏擠。」
事隔半個多世紀了,這種特有現象在我國的「落後」地區還是相當普遍吧。試換個話題,看看化名文茜的梁實秋怎樣議論〈小賬〉(1937)。原來那時在首善之區的北平,不但理髮洗澡要小賬,就連坐輪船火車也要小賬。教我們大開眼界的,倒是吃館子時堂倌送客的規矩。閣下小賬付得慷慨,就說加二加三吧,堂倌便一面慈祥,才邁出門坎便拉長了嗓子大叫:「送座,小賬x元x角!」一呼百諾,隨後一陣歡呼聲送你大搖大擺出大門。

要是閣下吃了九角八分錢的麵條,付賬時擲下大洋一元還煞有介事的吩咐「不用找啦」,堂倌還是依老規矩揚聲道謝一番。「小賬二分」,他怪里怪氣的叫道。「啊!二分!謝謝!」門外有人馬上應聲。文茜說據聞有人受不了這種奚落,惱羞成怒「把那兩分錢拿起來放進衣袋去,堂倌接着又叫:『又收回去了!』」
文茜在文末大聲疾呼,先要提高勞苦大眾的工資,繼而「取締」小賬制度──雖然他知道說了也是白說。要改這種報唱客人打賞金額的風氣,有錢人第一個反對。花幾個「子兒」就可以給靈魂按摩一番,何樂不為。再說,平時對跑堂的廣施恩澤,善有善報。「你要一盤燴蝦仁,堂倌便會附耳過來說『二爺,不用吃蝦仁了,不新鮮!』」
不新鮮的蝦仁,只合留給二分小賬還檢回來的客人受用。在舊日北平的「企枱」看來,人在江湖,應該互相照應照應才是。身外物也看不開,不如乾脆留在家中清湯掛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