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在澳門有兩個小時的空閒,便讓司機送我去關前後街走走。
那地方俗稱「爛鬼樓」,因為一些賣舊物的地攤而得名。附近還有許多古玩店,賣瓷器玉器木器,有的窗明几淨,大多數則深沉得歲月塵封的模樣,光綫只能照見半爿店,老闆都縮在後半的陰影裏。
東家走走,西家遛遛,跟店主閒聊,都嘆生意大不如前。有說從前葡國人在的時候生意最好,因為主要顧客都是葡國人,時不時就來買點貨。如今他們走了,生意跌掉許多。有說自從門前的洋灰路鋪上石板之後,風水就壞了,顧客越來越少。
目前的主顧,反而是大陸客。大陸人現在有錢,買東西比香港人、外國人都闊氣。那些店裏不盡然賣古董,幾十年前的中國瓷器產品也很多,特別是些解放後的瓷器人物,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期的,他們以「劉少奇」代稱,打後十年的,便呼「文化大革命」,以此類推,不久將來,便有「江澤民」和「胡錦濤」出現。店主們說,來買「劉少奇」和「文化大革命」的,也以大陸客為主。那些東西,大陸反而找不到了。
從爛鬼樓旁邊的小巷拾級而上,就是通往大三巴的長樓街。那裏有更多的「古玩店」,但氣象則比爛鬼樓新穎,走進玉器舖子,店員之間都說着福州浦田話,那是一種極難聽懂的方言,傳進外人耳中,便覺一股新興勢力。這股勢力壟斷了一條街上許多門面──但凡語言不易令外人明白的地方的人,都特別抱團,喜歡集居。進了這些舖子,忽然會搞不清到底是在澳門,還是到了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