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率進一步回落至○二年以來的新低,就業不足問題亦見到明顯改善,可是另一方面仍然有不少行業的工人仍然面對嚴重失業問題。香港經濟其實不斷轉型,為何到了八十年代之後某些行業轉型做成的震撼會特別嚴重?
經濟轉型的現象全世界都有,而每次轉型過程都有人歡喜有人愁。可是若將視野再擴闊一點,會發覺在大多數情況下,工人都可以找到其他工作。事實上,轉型的過程愈快愈乾淨利落,對工人帶來的陣痛便愈少。以韓國為例,自從七、八十年代的工業發展,農業佔韓國經濟比重大幅萎縮。可是在封關鎖國的政策下,韓農錯誤地以為政府有能力阻止社會的自然進步,結果這種虛幻承諾反而成為殺害韓農的頭號兇手。
政府錯誤地向工人發出誤導的訊息,工人以為可以避過轉型,結果當行業的生存空間萎縮,衍生的問題便是工人的議價能力不斷減弱,在這樣的情況下,社會上便經常出現剝削工人的情況。若大部份工人在經濟轉型過程中投向其他行業,工人數目下降的同時其實也是自然地平衡工人議價能力,無良僱主根本沒有可能請得到工人。
香港建築業工人面對的問題,其實除了失業和開工不足,更重要的是經常被無良奸商剋扣薪酬。在一個健康的自由市場體制內,這種現象又怎可能出現呢?香港建築業工人都知道有不少聲名狼藉的分判商,可是生活所迫之下又哪裏來奢侈的選擇?所以明知有一定的風險,也要硬着頭皮為奸商打工。究竟是誰害了可憐的香港建築業工人呢?
所有事情都要追溯衞奕信的玫瑰園計劃。當時香港陷入前途不明朗的局面,玫瑰園的千億大計將建築業推至史無前例的高峯,建築業勞動力亦出現嚴重短缺。可是在民粹壓力之下,香港不能無限制地輸入工人,所以便人為地創造了一個建築業泡沫。
可惜就像其他所有的泡沫一樣,快慰的感覺只是短暫,換來就是無止境的痛苦,今天香港建築業的慘況,都要拜九十年代初的玫瑰園大政府和當時的民粹工會主張。
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局長葉澍堃在會見傳媒時,煞有介事說︰「大型基建計劃,如添馬艦工程是很重要的,可以多做這類工程的話當然可以幫助建築界。」實情是這樣嗎?葉局長可以肯定他這種大政府的主張可以真正解決問題,還是將建築業工人的苦況繼續延續?政府提出那「一拖四」的紡織業輸入勞工計劃已經吸引了年輕人加入這個行業,幾年後當香港紡織業再一次沒落,政府將會面對另一班失業大軍的挑戰。
世界上最好的勞工政策,只可以透過社會的不斷進步來讓更多人有更好的工作,拉牛上樹式的方法去讓過時失勢的行業留下來,害了的最終仍是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