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一天 - 陶傑

九月的一天 - 陶傑

慕尼黑的奧運村大屠殺如何發生?不是史匹堡的新作,世人有太多銘記於心的事件,一九七二年九月這一天,沒有幾個人再記起了。
三年前,一部紀錄片《慕尼黑恐怖特襲》(OneDayinSeptember),記述了慕尼黑事件。許多人誤以為,紀錄片一定要「客觀、公正」,不可以有立場,然而,越帶有偏見、立場越清晰紀錄片越好看,也越難拍。
拍一部精采的紀錄片,是編導作者心中有話要說,是要以大量的事實和資料,推銷他的見解。一部好看的紀錄片,難在既要嚴謹搜集大量事實的紀錄,然後為了證實一個論點、一個陰謀、甚至一個編導自己疑神疑鬼的惡夢,用有力的旁白,巧妙的剪接,從金字塔是外星人建築的,到布殊其實是「九一一」的幕後真兇,令觀眾相信紀錄片編導的新發現。
由於太多的語帶偏鋒、兵行險着,由於紀錄片的許多作者,都是獨立特行、憤世嫉俗的才智隱士,一個國家,紀錄片發達,必須有完全的言論和表達自由。紀錄片的慕尼黑,搜集了各樣證據,首先質疑:德國人辦事效率高,紀律嚴謹,為什麼慕尼黑奧運村屠殺事件,以巴游綁架運動員開始,以西德特警強攻機場導致人質全部被殺的悲劇終,德國政府為什麼如此粗疏,是缺少危機管理經驗,還是別有用心?

一聽見「別有用心」四字,人人都會坐直背樑豎起耳朵。紀錄片的慕尼黑提出了許多「疑點」,例如:西德警方派了幾個警員,混上直升機,準備圍捕恐怖分子,明明有一個很好的機會,特警卻自己投票,以訓練不足為理由,在最後一刻放棄了行動。還有增援部隊遲到、特警隊都沒有頭盔,通往機場的馬路不加封鎖、人山人海,以致警車增援遲到,到了現場已經屍橫遍野。
還有未經與以色列政府磋商,西德政府匆匆向恐怖分子屈服,釋放巴游囚犯。最後的結論是:西德政府其實一直無意營救以色列的選手,與巴游暗中勾結,不但只想息事寧人,沒有說出來的深層結論,是德國人對猶太人餘恨未消,西德特警剿恐不力,是為了借刀殺人。
如此誅心之論,太過驚人,編導不敢明說,但米高德格拉斯冷峻的旁白,一句一句逼問: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紀錄片的觀眾,必須是知識分子。只有同樣富有獨立思考力的人,才會像一個冷靜的陪審團,控方律師的辯才滔滔,必須審視證據。當一個民族陷於狂躁,像三十年代的納粹德國,看一齣剪接蒙太奇天衣無縫、把猶太人的形象「紀錄」得污穢不堪的紀錄片,就會群起把猶太人趕盡殺絕。
好的紀錄片是富有煽動力的,心智不健全者還是遠離一點好,需要觀眾的思考互動,知識迴響,是很悶很悶的,不如多唱兩場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