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領域中,一直存在着一套簡單法則,就是「買入並長期持有」。這套法則曾經令不少人成功;然而隨着資訊科技的普及,投資者對經濟周期、公司表現的分析更具深度,長期持有單一股票甚或行業,已顯得不合時宜。取而代之的,是對不同行業盛衰周期作出分析,吸納看好的行業,減持處於劣勢的行業。
例如1973-74年油價上升,對當時以出口、製造業為主的香港經濟打擊甚大;但2003年至今,石油、原材料價格上升,我們卻可通過投資油股及資源股從中取利,並支持香港經濟消費。然則,2006年的各個行業,又處於何種趨勢之中呢?消費、能源及資源、金融服務、基建、資訊科技,以至健康護理等行業,又將何去何從?
環球經濟穩步向前,各國失業率持續低企,人民在工資收入增加下,普遍較樂於消費。然而,自2003年以來,消費性行業已連續數年取得不錯的表現。亞洲地區,尤其是中國及印度等發展中國家,隨着國家經濟復甦及經濟急速增長,人民收入增加,內部消費需求強勁,相關企業盈利及股價在過去3年均有不俗的增長,展望2006年應該繼續有不錯的表現。
原料價大勢趨升
本欄曾經指出,隨着中國及印度兩個超級人口大國(人口合共超過24億,佔世界人口逾1/3)經濟持續增長,人民收入的增加,將對各種產品的需求有所激勵,對發展經濟不可或缺的能源及原材料需求尤其殷切。由於供求之間失去平衡,石油、天然氣以至不同的能源,如金、銀、鋼、銅、鐵、鋁以至各種原材料的長期上升趨勢,預期能夠維持,短期各類產品或因升幅過大而有所調整,但這無損上升大趨勢的運行,短期調整或可視為增持相關股份的機會。
2006年相信會是金融服務業發展前景向好的一年。由於全球經濟增長穩定,而美國聯儲局的加息周期預期已進入尾聲,金融市場整體形勢發展良好,股票交易及發行量屢創新高(身在香港的股民對此絕不陌生)。另外,公司的併購活動頻繁,投資銀行、資產管理、零售證券經紀等業務都可以受惠。與此同時,穩健的貸款增長、可觀的費用收入,以及低於預期的信貸虧損,亦將令銀行業表現出色。剛公布年度業績的東亞銀行(023)已為此帶出肯定的答案。
科技業嚴冬已過
今年基建類行業預計普遍向好,因為公司的資本開支及銷售增長穩定增加,發展中地區的經濟增長,支持了對基建業的需求。擁有高度周期性盛衰的資訊科技業在經歷了不短的嚴冬後,今年似乎踏入了春天,科技公司的資本投資已再度增加。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公司的分工相當細緻,在整個行業踏入復甦時,應偏重於挑選處於較上游的企業,如半導體組裝及晶片業等。
最後談談健康護理業。整體而言,預計這個行業短期並沒有太多新發展,然而,禽流感在世界已引起了重大的關注,相關製藥企業、生物科技類股份,或會在2006年受到關注。我們當然希望疫症最終不會爆發,但在禽流感的陰影下,投資者可以留意有關股份的動向。
荷蘭銀行「梵高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