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十八歲的丁俊暉在去年的英國桌球錦標賽中,一夜成名。自此,他不僅財源滾滾,其成才之路——「私家製造」,即由家庭出資自行培養,更成為內地許多家庭模仿的對象,原來,培育運動員亦蘊藏商機,被視為值得投資的項目。
隨着姚明、劉翔、郭晶晶……一個個體壇明星,成為中外商業廣告的寵兒,體壇明星正成為內地許多家庭培育子女「成財」目標。然而,上述體壇明星與丁俊暉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由國家栽培,後者則另闢蹊徑,走「私家製造」之路。
國家運動員花200萬培養
據說,國家體育總局每培養一個運動員,至少花費二百萬元(人民幣.下同)。假如將「私家製造」當做一個投資項目的話,那麼先要投入一大筆資金。以丁俊暉為例,從兩度搬家,到請最好的桌球教練,加上每年近二十八萬赴英學習的費用,丁家花在培養小丁上的直接投資至少五、六十萬元。如果將丁父為培養小丁放棄的生意收入、一家三口的生活費用計算在內,丁家為此付出的也應該超過百萬元了,平均每年要投入十萬元左右。
這項投資最大的吸引力當然是最終收益。在成名之前,小丁已經在多場比賽中捧到了冠軍並獲得了獎金,最大一筆獎金為四十一萬,如果僅靠獎金收入達到投入產出的持平,丁家還要多等一段時間。但事實上,丁俊暉成名後,邀請他作代言人的企業排山倒海而來,若計算廣告收入、商業贊助,丁家的投資已開始有回報。
丁俊暉的成功,可以說很大一方面是受益於桌球之冷門。家庭投資體育,基本上都是選擇國家尚未大力發展、並且有良好市場前景和職業化潮流的個人項目。但目前體育總局的運動項目,幾乎完全涵蓋了奧運項目和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項目,留給家庭投資體育的空間不多。
「家庭投資」空間小風險大
有專家從投資安全性上分析,家庭投資體育的風險性極大,因為即使是「中國製造」的奧運冠軍,也會面臨尷尬的境地。如九六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男子舉重冠軍唐靈生,只有小學畢業,亦沒其他專長,退役後,要不是他最後種柿子種出名堂,現在也要為生活發愁。
《科學投資》雜誌/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