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元今明兩晚在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舉行古箏音樂會,內容包括五十人合奏她的名曲《戰颱風》,並由中國著名昆劇演員張靜嫻主唱箏曲《琵琶行》。
撰文:冼麗婷
相片提供:王昌元
我九歲跟父親王巽之學古箏,十二歲登台獨奏。一九六五年在上海音樂學院修讀音樂,當時為了學習「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精神,我每周到碼頭和工人一起搬運貨物。
某天刮颱風,我在上海港口第三區碼頭親見風急浪湧,蟻一般的工人,不顧危險,以叠羅漢方式盡全力搶救國家財產。當刻工人崇高的道德,令我感動,寫下古箏樂曲《戰颱風》。其間,二十歲不到的我帶着古箏到碼頭為工人彈奏,新指法演繹的旋律裏有風有雨也有浪,在場工人聽得激動,那是關於他們的曲子。中國自三十年代聶耳作曲《碼頭工人歌》以後,少有描述勞動大眾的樂曲。
………………………………
《戰颱風》哄動一時,但文革動盪時候又沉靜下來。那時候我和其他中國年輕人一樣上山下鄉,可幸跟着水牛翻田、又遭遇泥裏吸血蟲的歲月,無損我彈古箏的雙手。
文革過後,我又再回到上海碼頭為工人表演。年紀大了經歷多了,對政治氣候變化、對工人生活體會更深刻,每次演奏《戰颱風》,熱情觀眾總叫我能上台「不能下台」,一曲又一曲才能圓場。
一九七六年,毛澤東找我為他喜歡的白居易詩作《琵琶行》寫曲,製錄古箏歌曲讓他隨時欣賞。創作時唐山大地震,我在北京家裏嚇得以為蘇聯軍隊轟入首都。一個月後我完成曲子,送檢審查期間,毛澤東病逝,一代領導人最終沒有聽到他喜歡的《琵琶行》。
………………………………
我曾經在無數外國元首面前表演過。因為喜歡自由的感覺,八四年我決定留在紐約生活,成立了海外中樂團、教授古箏的藝術中心。
碼頭工人演奏時代過去了,我把中國古箏樂曲帶到卡內基演奏廳、林肯中心,外國人不熟悉我們國情,但每次聽到《戰颱風》雨過天青一刻,都會鼓掌;換了是中國知音,他們知道曲子還沒有完,也就不會有外國觀眾那種心靈躁動了。現在的古箏學生無人不知這首箏曲,各地各處各種各樣彈奏方法都有,有些人應付不了獨有指法,擅自改動,我不客氣說句,情況實在是亂七八糟。
………………………………
海外生活並不窒息我的中國音樂靈感,我曾把美國《故鄉的親人》改編箏曲。有次在飛機上看到大峽谷,我好想用古箏彈奏美國大自然靈魂、表達現代生活,走出以往風、水和溫柔的鳥聲,讓箏曲走上世界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