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去年油價一度升破70美元而改寫了歷史高位,投資者開始對石油需求及環球經濟可能受到的影響表示擔憂。過去40年內,全球經歷過數次石油危機,油價雖然曾經回落,但卻每每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回升至更高的水平。
國際能源組織在最新的報告中表示,油公司今年增加的產能將跑贏需求增長,而美國總統布殊在上周亦表示,美國將以使用科技來開發能源代用品,上述消息令油價升勢再度逆轉。但從歷史角度分析,油價短期的波動走勢,不會影響其長期的需求和價格。
1973年秋,由於與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就1971年德黑蘭價格協議的談判破裂,加上「以阿戰爭」爆發,促使若干主要產油國單方面抬高油價,並對某些國家(包括美國)實施石油禁運,同時削減對其他國家的石油產量。數月內,油價上漲4倍,由每桶2.65美元(計入通脹因素考慮,相當於2004年的11美元)暴升至11.65美元(相當於2004年的44美元)。
面對石油禁運及油價暴漲的衝擊,各地政府急謀對策,普遍採用汽油配給制,例如美國便將車速控制在每小時55哩(此項規定在不少地方仍然存在),並實施單雙車牌的車主交替在一星期的單雙日加油的規定,導致1974年全球石油消耗量下跌1%,但在1975至1979年期間,石油需求已回復增長,平均每年更達3.8%。
1978年,佔全球產量接近12.5%的兩伊石油產量銳減至每天800萬桶,為石油供應帶來不穩定因素。油價由1978年的每桶12.7美元倍增至1979年的每桶24美元,於1980年底更達致32美元,升幅以倍數計。是次石油危機促使各國更加關注另類及可再生能源,並加速開發本土的化石燃料。有見及此,各國紛紛作出重大投資,建造燃煤電廠及核電站,代替昂貴的石油發電。1973年核能所佔的能源消耗量約為每天90萬桶,至1979年已增加3倍的290萬桶,而1985年更倍增至每天670萬桶。
高油價影響漸降
即使油價於80年代回落,美國亦未有回復以石油作為商業及住宅的發電能源。因此,現今以核能、煤及天然氣代替石油的空間,遠比70年代有限。綜觀70年代,沙地阿拉伯的石油牌價於10年內增長18倍,但儘管油價上漲導致兩個時期的石油需求減少,但期間石油需求仍增加了23%,反映油價的走勢及需求不一定存正面的關係。
根據奧克里奇國家實驗室(OakRidgeNationalLaboratories)於2000年進行的評估,1970至2000年間的油價上漲,為美國帶來7萬億美元經濟損失。儘管如此,2005年原油需求數據卻顯示,高油價對美國及其他國家經濟增長的影響微不足道。經合發展組織在2005年12月的報告中表示,全球經濟增長勢頭保持異常強勁,美國經濟已安度颶風浩劫及能源供應不暢的難關,儘管近期油價攀升,核心通脹仍維持在2%左右的穩定水平。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亦認為,縱使全球能源價格上漲可能導致經濟增長長期放緩,但其影響將遠遠低於70年代,因此,70年代油價暴漲對GDP的負面影響及石油需求大跌的情況,可能難以復現。
美林投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