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北海 旅美作家
這大概是獨特的美國現象,就是設法給一個世代取一個外號,像「爵士年代」、「失落的一代」……因此,當今年滿六十歲的美國人剛剛出生,還沒斷奶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一個代名詞:戰後「嬰兒潮世代」(BabyBoomGeneration)。
為甚麼?很簡單,二次大戰剛一結束,次年一九四六年美國人口一下子多了三百五十萬個嬰兒。到一九六四年,此一世代末年,這嬰兒潮人數十九年之內猛增到七千八百萬。
美國的嬰兒潮世代
雖然戰後全球人口都在增加,但歐洲亞洲各國正從戰火灰燼之中復興,正在忙着溫飽,沒有人有閑工夫去給他們的世代取甚麼外號。所以,好像只有美國有個「嬰兒潮」,也好像「嬰兒潮」只發生在美國。
單憑人數就可以感到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世代。遙想他們青春少年時,也的確在美國搞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而且成功了—尤其與其同時代大陸那場文革相比。
暫且不談大問題,光是他們搞出來的流行文化就征服了大半個世界。
不錯,搖滾是他們父母輩搞出來的,但是沒有他們的擁抱,不可能有今天。牛仔褲更是他們祖先發明的,但是沒有他們的擁抱,也不可能變成風行全球的時裝。是他們把春青文化變成了主流。
把青春文化變主流
記得他們青春少年時那句名言嗎?「刺激浪蕩地活,早死,留下一具美麗屍體!」一點不錯,嬰兒潮子女真覺得他們先死才老。
就算你討厭這些「嬉皮」的長髮、大麻、性解放……就算你認為他們身在福中不知福,你也不得不讚佩他們也的確參與了為理想和正義的奮鬥:民權、反戰、婦解、環保……然而諷刺的是,當他們最早一批可以投票的時候,卻選出了一個尼克遜。
他們上一代被譽為「最偉大世代」。是嬰兒潮的父母輩熬過了經濟大恐慌,戰勝了納粹法西斯,為戰後美國世紀打下了雄厚基礎,並為這批嬰兒潮子女安排了一個穩定舒適富裕的生活。
結果?結果是在嬰兒潮一半子女造反之餘,另一半卻愈來愈自私自我,垃圾證券就是其中那些「優皮」搞出來的。
無論你喜不喜歡這嬰兒潮世代,他們是今天美國社會的主流—想想看,克林頓和小布殊都是一九四六年生,而他們最後一批,今年不過四十出頭。看樣子,只要美國不垮,嬰兒潮世代還可以領至少二十年風騷。
那他們的下一代呢?他們下一代一肚子悶氣。有嬰兒潮世代如此大名鼎鼎的父母輩,其子女難於奢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起碼這下一代至今沒有一個響亮公認的外號。這還不說,他們上一代背了一身債,就算美國沒有父債子還這一說,這筆千億萬億的國債總要有人承擔。於是,這下一代只能自嘲地說他們是「還債世代」。
下一代是還債世代
老天!六十了!嬰兒潮子女固然不忘大局勢大議題,可是切身問題更直接:退休金、社會保障金、抵押貸款、醫療保險、處方藥、安樂死,幹細胞研究……他們在努力嘗試慢跑、有氧舞、太極、氣功、瑜伽、健康食、整容等等之後驚訝地發現,老化過程仍無法減緩。
其中比較認命的就拜託老天他們能有一個不出大錯的晚年。
而不太認命的也只能拜託老天,寄望於幹細胞研究在他們有生之年出現奇迹。
好吧……人生六十開始,戒煙戒酒不戒慾。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