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奧斯卡的提名電影當中,最恨睇的是《慕尼黑》,原因當然是大導演史提芬史匹堡,這個題材史匹堡老早就想拍,但由於政治意識敏感,不像《舒特拉的名單》,是非黑白早已塵埃落定,《慕尼黑》只是事件中的冰山一角,太多糾纏,無論站在哪一個立場講話也必定會出現問題,不過這應該也是史匹堡想拍這電影的動機,不為哪一方講話,只想探討以暴易暴是最不正義的行為。月前到洛杉磯時,第一時間到戲院看了這電影。
衷心佩服史匹堡導演,他目標為本,電影在他手中,甚麼時候是商業,甚麼時候是使命,他分得清清楚楚,提供娛樂性與提供反思,他都做得到。
以色列情報人員對在1972年的慕尼黑奧運會上屠殺11名以色列運動員的幕後黑手進行報復行動,幾個男人為國家效力,以血還血,但在過程中逐步領略甚麼是對,甚麼是錯。風格很像杜琪峰導演的電影,幾個男人的組合,暗藏着對信念的浪漫,像《PTU》,也像《鎗火》。
在洛杉磯看完此片時,觀眾們報以掌聲良久,待工作人員名單播完後才動身離場,那是對電影的崇高尊重。史匹堡導演因電影名成利就,但同時也運用自己的影響力透過電影為自己的民族或更廣義地為人類去探討嚴肅與值得反思的題材,衷心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