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辦吸納民建聯新秀,另一邊廂新民主派異軍突起,而民主黨則鬧梯隊矛盾。三件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事實上董建華後香港的政治地貌正出現微妙的變化,若局中人能好好把握這個契機,說不定可以扭曲香港的政治發展進程。
行政主導政府的本意,就是要香港由行政機關領導,將民間政治因素的影響力止於立法會有限的權力框架之下,以及盡量淡化香港社會的政治活動,特別是回歸前過渡期崛起的民主勢力。因為政治活動愈頻繁,對整個行政主導系統所產生的變數愈多。所謂「一國先於兩制」的講法,其實就是要香港人對北京政府主權認同以及對管治感到滿意。
回歸之初香港的公務員體系仍然極富濃厚的殖民地氣味,出於要完全控制局面的考慮之下,才出現了由欽點精英駕馭公務員的方略。可是欽點精英跟其他的既得利益關係實在過份密切,結果不但香港政治化的現象比北京最初預期的來得激烈,而且社會上的分歧亦變得兩極化,亦不得不承認這種層遞而下的管治模式無法運作。
欽點精英領導的經驗證實了香港社會情況和經濟結構,都已經發展到不可能由精英完全主導。政制上雖然可以完全隔絕民主政治的影響,可是民間的政治發展卻不斷,以致政府行政架構竟然跟社會出現脫節的情況,像廿三條事件只不過是這個精英治港制度崩潰的警號。
北京不得不重新依賴公務員去落實主權,對北京政府來說,殖民地時代遺留下來的一套政務官傳統,其實是最符合效忠「一國」這大前提,更重要是香港社會對政務官亦普遍信服。曾蔭權上台其實是這個新行政主導方略的第一步,之後順理成章的發展便是建立一個吸納社會能量,作為支持這個管制系統的引擎。
若新行政主導班子具備眼光遠見,策發會就極其量是虛招一度,最大的功能就是安置那些親北京的精英棄子。事實上,要有效吸納社會能量,就要充份利用民間政治力量的分歧矛盾,並以分而治之的手法去駕馭政治。具體方略就是以親北京和民主派兩股勢力作為平衡,同時間又在這兩股勢力之內再以經濟立場區分左右,形成四派角力的局面,而官僚則適時權衡,以政治力量互相對消的方法來延續管治。
為確保行政官僚地位的穩定性,親北京陣營之間有一定程度互相制衡。現在工聯會走左傾工黨的路已經確立,任務將會是吸納基層支持,餘下問題是如何令吞併了港進聯的民建聯變走向右側。特首辦吸納民建聯後晉,雖然符號意義高於一切,但清楚地將保皇的功能定位,為民建聯進駐功能組別鋪路,若一切如期發展,新行政主導骨幹格局將於中期內成形。
現在變數其實在民主陣營的整合。以目前形勢分析,45條關注組的新政黨將比原有的民主派更左更偏激,而民主黨和其他老一輩民主派走出社會民主派情意結的可能性亦不大,亦會最終局限了民主陣營的空間。相反若民主派能夠真正異軍突起,打自由民主派旗號吸納政治右側的支持,說不定民主派仍然可以與新行政主導分庭抗禮,繼續推動香港的民主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