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放言路再受衝擊

中國開放言路再受衝擊

劉慧卿 前綫立法會議員

中國的言論自由再一次受到嚴峻考驗。上月互聯網搜尋器供應商Google放棄保護言論自由及維護資訊開放的原則,以換取龐大的中國互聯網市場。Google一直為內地網民提供簡體字版的搜尋器,但由於該搜尋器的伺服器在美國,中國政府只能用防火牆過濾敏感資訊,這過程亦減慢了搜尋器的速度,影響Google的服務質素。
為加強搜尋器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Google決定把伺服器搬到中國,但代價是要移除部份敏感資料,其用戶再不能透過Google.cn搜查到有關民主改革、台獨、藏獨、法輪功及六四大屠殺的資訊。

犧牲道德理念

國際社會不但對Google的行徑感到震驚,其決定亦引起熱烈討論。有論者指外國互聯網企業如果想在擁有一億一千萬網民的中國市場立足,便要在北京面前卑躬屈膝,放棄維護人權自由的立場。事件發生後,Google的座右銘「不作惡」(Don'tbeEvil),被戲謔為「不應偽善」(Don'tbeHypocrites)。
一月二十六日,《倫敦金融時報》的社評指,Google與中國政府的交易犧牲了道德理念:「隨着龐大而具潛力的中國市場不斷開放,揭露了西方政府及跨國企業的偽善。這些政府及企業不斷批評細小國家如緬甸及津巴布韋的人權狀況,甚至對他們進行制裁,但對中國卻少有類似的抨擊。」
面對批評,Google發表聲明辯稱:「移除搜尋結果是違背了Google的信念,但不提供資訊只會更加違背我們的信念。」
國際社會雖然抨擊Google的做法,但不得不承認Google對比其他互聯網服務競爭對手如微軟及雅虎的做法已較開明。

做法缺乏信心

微軟去年開始,禁止內地網民使用民主及自由的名字作為網絡日誌(blog)的名稱。雅虎除嚴格控制搜尋內容外,更向中國政府提供內地記者師濤的電郵內容,導致他被重判十年徒刑。與其他對手有別,Google在搜尋器內會通知使用者,其網頁會根據中國的政策及法律,過濾部份搜尋結果。
自我審查的風氣在香港日盛,Google事件令人痛心及失望,因為很多香港人希望看見一個開放、自由及民主的中國。中國經濟持續發展,並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成員,但中國政府動輒部署數以萬計的網警防止人民瀏覽敏感資訊,這種缺乏信心的做法實在令人歎息。這不是一個國際大國應有的風範。言論自由應受到中國憲法保護,但事實上中國人民只能享受當局准許的自由,這並不包括言論及出版的自由。

削弱言論發展

在封閉的政權下,國內仍有勇敢的新聞工作者不怕犧牲地捍衞新聞自由。過去數月,國際及本地傳媒披露有內地新聞機構及新聞工作者,因揭露社會的不公及報道敏感議題,而受到查封及拘捕。《中國青年報》的特刊《冰點》上月亦成為中宣部打擊的對象。
Google、微軟及雅虎的舉動已經削弱國內言論自由的發展。但從正面來看,國家開放,人民外出旅遊,增廣見聞,會加強對自由、民主的認識。因此,北京對表達自由的箝制,將註定是徒勞無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