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盛世華章》展覽當作古玩市場,我看我就找不到太多有興趣傾家蕩產買下的展品。清朝文物的雕琢繁瑣,原本令人生厭,但這個展覽使人重新認識這些東西的道具作用,及所反映的世界觀、治國觀念和統治者的自我觀感、工作和所用的工具,那就變得意義深長。這個「增值」,就是負責組織這個展覽的人的功勞。沒有這樣的人,就做不出這麼出色的一個展覽。我找不到負責人的名單,但看到撰寫每一個展覽室的綜合簡介的作者叫JessicaRawson。十一篇每篇短短幾百字簡潔的描述,深入淺出,教匆匆而過的參觀者馬上掌握到展品的意義和精華,反映出撰寫人的視野和胸中的學問。
看完整個展覽,一個熟悉西洋文化的人,不會再感到中國文化為esoteric,為異類的光華,反而感到似曾相識,因為法國的路易十六的全盛光芒、歐洲宮廷文化的全盛時代,精神上有很多共通之處,只不過中國的統治者承襲的統治文化和儀式源遠流長不知多少倍,所統治的版圖不知大多少倍,而康熙、雍正和乾隆的個人才幹和學識不知高深多少。這些陰沉嚴密、壓得人透不過氣來的威煌顯貴,其實有世界性的歷史文化的意義,西方與東方,可以用同一套理念和詞滙去分析和了解。
或者言者無心,但我這名聽者卻聽到了對今日政治頗有意義的訊息。展覽不是把一堆貴重的物件分門別類,加上標籤說明展出;好的展覽背後必須有大學問。我尤其用心看簡介所用的文字,看看我一輩子用中文理解的事物,究竟在西方的思想和認識是什麼。翻譯不只是文字的事,同時更是文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