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朋友丟失手提電話,透過電腦及朋友網絡費了不少周章,才將大部份聯絡尋回。給他回郵時說了一句,「掉了電話真是現代人一大恐懼」。
電話便是電話,才不過幾千塊錢,再買過便是,何懼之有?
問題是今天的電話肩負多元化功能,電話簿、記事簿、聯絡處……總之人情脈絡皆一隻小小手機為中心。
直至前年,在下仍堅持攜帶以手寫電話通訊簿,但將一應資料存入電話着實太輕鬆,習慣漸漸改變,過去用腦記憶別人電話號碼的能力亦減弱,除了少數家人、朋友及同事的電話仍記得號碼外,基本上全盤依賴手機上的記錄,按一按都出來了,多方便。知道掉失電話是一記恐懼,但未試過仍未知其程度。
話說在上海與朋友到按摩推拿中心舒勞,臨走換衣服前仍檢查過電話留言,幾分鐘後在大堂等待朋友,只想看看時間,尋遍所有口袋,就是找不着電話。
這一刻,腦袋心口發麻,自己平時不太大意,這樣的事件絕少發生。首先後悔沒用電腦將電話內資料DownLoad做Backup。第二想到,約好朋友晚飯,但未曾決定地方,如何再聯絡?第三,明天星期一,元宵過後工作上來找的客戶多的是,就是自己公司的電話也未曾記清楚,平時只曉得按掣,沒有腦袋,記憶近乎空白,如何是好?……一連串問號腦間迅速閃過,一籌莫展。想起十多年前首次到馬來西亞檳城,為了舊城GeorgeTown內充滿世紀初,甚至上世紀中下期的中式混合、殖民地色彩味濃的各式商業民居及政府房子保存完好,興奮地踏着單車及步行觀賞拍照,頑逛了半個檳城。當時仍保存了不少戰前小旅館,名字古古老老很正派;例如「燕京」、「華南」、「南洋」……其中一家擁有偌大花園及噴水池,更似一座小小天主教堂,名叫「國泰」,入內細看,就似一套五十年代粵語電影,例如「檳城艷」、「榴槤飄香」。大堂一角有寬大鏡子,就是那種過去小茶樓、茶餐廳牆上掛着繪上圖畫賀人家大展鴻圖之類,上書《雁去留鴻》,跟朋友約好了,資訊雖然未發達,總有一個地方作中心點,誰早來誰遲到沒關係,留下簡單信息,好相見。
如果跟朋友約實甚麼餐廳甚麼時間,便不用如今剪不開去的落寞!想想,着實討厭那句:「電話再聯絡!」電話不會掉咩?心都會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