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界吵吵鬧鬧,筆者聽得心也悶了。昔日,教書是鐵飯碗,教師絕對是中產。甚麼是中產?中產有「閒」,錢袋裏也應有「餘」。既有「閒」也有「餘」。就可以欣賞生活、享受悠閒,而且應該優雅──音樂、舞蹈、繪畫、古玩等玩意沾一兩樣,更有人投資大量金錢和時間。
筆者曾經在某老牌國際雜誌打工,有幸往美國總部受訓。最令筆者吃驚的,是總部裏的牆都掛着一幅接一幅的藝術品,照我估計,收藏品必以千計,而品味亦高。建立此風正是雜誌創辦人夫婦倆,尤其是創辦人太太眼光獨到,在20世紀初支持當代藝術的發展,以廉宜的價錢不斷購入由印象派開始到近代的PopArt,當中不乏佳作,幾十年後畫價升值以百倍計。後來他們更將一大批現代藝術品捐贈到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在文代藝術界地位尊崇。
投資藝術品並非甚麼新事,金錢也有很多其他出路──債券、股票、房地產,甚至投資已成名藝術家的畫作,但上述夫婦選擇投資當代藝術,支持當時的新興藝術家,間接推動了藝術的發展。
有「閒」有鼓勵
高雅文化藝術需要中產的支持,現在香港中產的文化消費還不足。香港有不少傑出的藝術家,也有很多有潛質和理想的年輕藝術工作者,中產的讀者,爭取多些「閒」,運用你們的「餘」支持文化和藝術消費,有眼光的話,畫價隨時升值百倍。
發財立品,筆者常常掛在口邊,錢「賺唔晒」,工作亦「做唔完」,留些時間投資在自己身上,每個人都有「閒」,互相鼓勵,就會變成一種生命影響生命的投資。
高官們,也還「閒」給老師們吧!投資生命,讓老師們以生命影響生命。
設計師
鄭志明
www.30sGroup.org
讀者如有任何意見或報料,歡迎發送電郵至[email protected]。